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分为5个方面内容,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笔者认为,环保工作可以起到推进去产能、降成本和补短板的作用。环境保护工作应积极响应,充分发挥推动作用,为供给侧改革提供有力支撑,提高经济发展的生态效率,加快实现绿色发展。
加强环境保护不仅能满足群众日益高涨的环境需求,还能有效推进供给侧改革的深入实施。
加强环境管理有利于推动过剩产能退出。环境政策剑锋直指过剩产能,而一些过剩产能中就包含一些重污染产能,二者有十分密切的联系。重污染产能是指工业行业中那些工艺技术落后、环保长期不达标、污染物排放严重又难以治理的产能。这些企业常年超标排放,污染排放量大。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持续降温,钢铁、水泥等行业出现严重过剩产能。这些产能中又有大量企业常年环保不达标,企业经营长期处于保本线以下,不仅环境污染严重,还对经济体的健康发展造成巨大隐忧。通过环保手段可以压减和关停一批这样的企业。
优化环境政策管理体系有利于降低企业负担。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是降成本的关键环节。环境管理政策自成系统,各单项政策从上到下都有一套完整的体系。针对同一个排污行为的环境管理同时有统计、总量、污防、收费等多项政策。污染统计、总量核查、排污申报、收费核查都需要提供数据,同时还要制定一些污染治理的计划和方案,企业急需环境管理体系对其减负。
加强环境保护创新有利于补齐市场需求短板。我国有全世界最大的粗钢产能,但圆珠笔芯的钢全赖进口;我国有世界上最大的玻璃产能,但生产高端数码产品的玻璃需要大量进口;我国还有全球环境治理设备、技术最大的市场,但群众良好的环境诉求却远远未能满足。经济结构问题归根到底还是由于有效供给不足,而关键则在于扩大有效供给。目前,我国环境产品已经开拓了如空气、水净化设施设备等新兴市场,但这还只是环境供给非常小的领域,环保产业还有巨大的潜力未释放。
加强环保执法有利于构建公平市场环境。调整经济结构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构建公平的市场环境。而严格的环境监管与执法有利于形成公平的、良性的市场竞争环境。重污染企业在环境治理污染方面投入少,降低了生产总成本,相对于环保达标企业,这些不达标企业在产品价格上占有较大优势,挤占了行业内达标企业的市场空间,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强化环境监管有利于减少恶性竞争,营造公平的发展氛围,增强企业减排治污的积极性,促进企业环境成本内部化,形成良币驱逐劣币的绿色发展新格局。
目前,环境保护工作正处在大改革时期,各项政策亟待优化、整合甚至重构。要通过环境政策系统发力,推进供给侧改革的深入实施。
一是完善环境标准体系,推动产能退出。大力完善环境标准体系,发挥标准在改善环境质量和推进供给侧改革的作用。在对行业整体发展情况及污染治理水平等进行综合考量基础上,对环境污染贡献大的行业进一步提高污染物排放标准,提高重污染产能门槛,加速淘汰,倒逼行业转型升级。完善环境标准体系不仅要科学制定排放限制,同时要制定企业排放限制的适用环境,即完善企业达标判定依据,增加标准实施的可行性。完善标准的监测方法,依托于达标判定依据,合法合规推进落后产能、污染产能的淘汰。
二是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推进污染排放标准的执行。建立排污许可证的管理系统,以许可证制度填补标准、环评、监测、监察排污收费等制度真空。从根本上改变注册证式的许可证管理模式,将企业产品、设施、生产工艺、原材料、污染物排放种类、排放限值、监测数据和守法情况系统整合到许可证中,以排污许可证为载体,建立企业环境守法信息系统。通过一证式管理模式解决环保多套数据、数据打架的问题,使环境执法、标准更新、政策制定都能有据可查、有例可循,提高环境管理的科学性、严谨性。
三是全面实施监测监察垂直,为环保装上钢牙利齿。推进省以下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改革,按照环境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将环保达标排放作为企业守法基本门槛,进一步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公平执法,扭转目前一些工业企业超标排放局面。通过监测监察的管理垂直,全面扭转区域执法力度差异化以及企业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状态。全国统一监测标准,公开监测数据,促进全社会共同关注和监督地方政府的环保工作。
四是推进环保领跑者计划的实施。推进供给侧改革,不仅要通过环保措施推进治理技术落后、生产工艺落后、超标排放的那些拖后腿企业退出市场,还要通过积极政策奖励在环境治理领域拔尖的企业和相关主体。要从生产、流通、消费等各环节实施领跑者计划。生产方面,对低于国家标准排放的企业要通过降低排污收费的方式鼓励企业的减排;治理技术方面,对于治理效果好、治理成本低的高新污染治理技术要积极引导给予奖励,让那些使用新技术的企业在治理过程中获益;流通方面,要积极推进生产者责任延伸,最大限度减少资源浪费和固体废物污染蔓延。
五是推进供给侧改革要考虑社会经济影响。在推动供给侧改革、推进污染企业退出市场方面,要有序整治退出,推进企业兼并重组。鼓励没有银行贷款的中小型企业主动申请退出或兼并重组转型升级,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推动环保不达标的企业剥离重组,淘汰落后生产线。要建立落后、重污染或过剩产能退出基金,做好退出企业的职工安置工作,通过企业和社会共担的原则有序推进企业的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