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是在2015年的10月,我写过一篇文章。讲的是按当时央行三季度货币报告称,不能妨碍市场出清。所谓出清,就是能救的救,不能救的也只能天生天养,当然央行主要管的是宏观政策,说的是金融机构,意思讲到了的,剩下的要各家机构慢慢领会央妈的微言大义。
其后,慢慢的大家都把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挂在嘴边了,这也是出清,不过更多的是指行业和企业。近日,国资委张副主任表示,要进一步推进中央企业重组工作。加快“僵尸企业”的重组整合和市场出清,初步考虑用三年时间完成处置345户僵尸企业任务,煤炭和钢铁的产量也将用两年时间压缩产能10%。当是更好地明确了出清的方向。只是被出清的不会那么愉快。前些天与山西的同仁聊天,电话里这兄弟的声音透着一股的无奈:煤炭和钢铁一直是我这儿的两大支柱,你说这种去法,我日子能好过么?
也是,按管先生研究团队的数据,我国粗钢产能利用率仅为67.17%,而煤炭,2015年的供需差预计为4.2亿吨,2016-2018年或可收至2.7至1.5亿吨。无论是山西还是河北,甚至还有更多的省市加进来,日子都不好过。不仅路漫漫其修远,而且还不知道怎么上下求索。
债务,根据哈先生的讲法,目前中国的信贷增速为GDP的2倍,这还是除去了2015年贷转债的3.25万亿后的比率。估算债务总量能达到GDP的2.5倍。这么多的债务等着出清处理,也难怪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业务喜报频传。2015年华融资产净利润同比增长超过了30%,达到169.5亿元,资产增长了44%,信达净利润增长17.9%,集团合并总资产增长了31.1%。遥想当年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刚刚成立之时,新入的同事还有些迷茫:未来这些不良资产处理完了,资产管理公司是不是就没事做了?现在看来,too young to naive,后人果然比前人有智慧得多。
从历史上看,去产能,消除僵尸企业,几乎是消除经济危机影响的必由之路,止损这个事情,是很多欠了债还不上钱的企业和机构愿意做的。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也简单,破产法什么的从2006年起就摆在那边了,而我们基本上也没有什么无限责任公司。对经营者来讲,愿赌服输,褚先生垂老之年犹能东山再起,想做些事情还怕时间晚么?问题在于,欠债的心态可以放得开些,收债的日子却倍受熬煎。
在中国,手握大把怎么看都像是或有资产的债主,主要是银行。经历了2008年后的短暂欢娱后,银行很快就要为增长的不良贷款而发烦了。如果说迫不得已的债转股尚能让银行强颜欢笑,那么所谓企业的市场出清和去僵尸企业,则会把不良贷款实实在在地坐实到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身上。
这简直就是晴天霹雳。是的,这些年是有个时髦的词语叫金融互联网,但互联网可以烧钱,用大把的人民币和美元占卜美好未来,银行可没这个爱好,那是要讲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的。正常情况下,一笔不良贷款就要牵连进好多人。何况这一轮,绝对不乏大数。
这并不是讲要为银行喊冤,毕竟当年贷款是你自己放的,尽调与贷后管理都是自家人做的,借贷有据,牌不能打得起却输不起。只是我们需要关注,在去产能,清除僵尸企业的过程中,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反应如何。
其一自然是现有的问题债务处置。凯撒的归凯撒,不良的归不良。银行表内的贷款,会有切切实实的数据摆在上边,虽然季报年报较以前难看些,但真实毕竟是种美德。经济周期本就是起伏不定的,绝对不像考核指标,永远都是正弦曲线。
但对于表外资产,我想应该加些小心。
这些年来银行的资产管理业务蓬勃发展,其间有许多不能通过正常贷款进行的融资,经过各种包装以理财产品的形式转移到表外经营。这部分资产通常达不到贷款要求,出于成本和收益的考虑,再多了几家如信托公司等的打包过手,实际融资成本往往要高于银行贷款。资产质量一般,融资成本稍高,经济不振之时,理论上来讲,这部分资产是更容易出现问题的。此外,亦不排除有些管理人员把可能有问题的资产想方设法转入表外,再通过拉长期限,分割产品等手法再次组合,以达到美化报表,调整营收等目标。
这部分资产最大的隐患可能是在于最终持有人是谁。如果都卖给了机构投资者,或者还好办些,毕竟大家都是圈里人,懂得规则道理。但若销售对象是普通投资者,哪怕明白写了是非保本产品,肯定也要防范投诉上访晒微信圈等一系列事件的。这可能是银行最为头疼的一件事。只要想想当年圈子里喊了多少年的打破债券刚兑,人人都说有道理,坚决支持。一轮到自家,砸锅卖铁也要想办法让发行人还了,事情可以出,但绝不能在我这里出第一单,死道友不死贫道才是正理。
其二是对于债务的认定。没错,眼下确实出现了一些乱塞债务的情况。要么淘空欠债企业资产,要么把更多的债务想办法都塞进一家,然后直接申请破产保护。反正也是要被僵尸掉的,不如多担些兄弟朋友的账算了。这其间的参与者比较复杂,保不齐连地方债都能被塞进来一堆。
因为这件事情对地方政府来讲实在是太有吸引力了,明里暗里欠了多年的债,终于有一个看起来可行的办法处理了。虽然咱们没有地方政府破产的规定,但是地方上的企业可以依法破产清算啊。未来银行少不得要为这些事情头大如斗,甚至与一些政府部门对簿公堂的。
总之,市场出清是不可避免的,而且进行得越早,损失就越轻些。2008年没有做的事情,现在总得想办法还了。这场出清止损,对于无力偿债的企业家来讲,真的很痛,但对于那些放了款却收不回来的金融机构来讲,应该更难。唯一可以安慰些的,或许反倒是那些国企与央企的债务,毕竟,持有人中,肯定也不乏国有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