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国内6所高校的环境法学专家联合发布了新《环保法》实施情况评估报告。尽管这是一份来自民间的报告,但权威性没掺“水分”。因为,参与评估的人中,除了专家、学者,还有新《环保法》立法修法工作的“参与者”。
曾参与新《环保法》立法修法工作的中国政法大学环境资源法研究所教授王灿发说,此次发布的评估报告,是由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在内的6所高校开展第三方评估后完成的。
评估报告认为,新《环保法》实施一年多来,初步恢复了环保法治秩序。尤其是按日计罚,查封扣押等新增措施的严格执行,治愈了环保执法机构多年来“有令难行”的痼疾,改变了以往环保执法威慑力有限的情况。尤其是从去年开始的环保领域的“督查风暴”,对控制严重违法排污、盲目上马“污染项目”等问题有一定的遏制作用,一批严重违法犯罪的环境污染破坏者受到了处罚。
说完成绩后,评估报告也指出了一些不足,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在一些地方,新《环保法》确定的“保护优先”原则仍然停留在纸面上;一些配套法规出台迟缓,拖了新《环保法》的后腿。
王灿发举例称,比如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执行得不好,就是因为没有规定具体程序和方法来颁发许可证,所以这个制度一年多都没有什么进展。
报哥认为,无论是“停留在纸面上”,还是“拖后腿”,看似不作为、懒政的表象背后,往往隐藏着错综复杂的利益链条。这里的利益,包括政治、经济等方方面面。
比如说,多年来跟GDP挂钩的政绩考核,直到现在依然影响深远,尤其是在一些官员的脑海中,这种观念可谓根深蒂固。
再比如,关闭一家污染企业,首当其冲的就是人员安置问题。
还有,某些污染严重的工程项目,本身就跟当地的某些领导或环境执法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说白了,他们已经形成了利益共同体。既然都共同体了,肯定会共同想办法来应付新《环保法》。于是乎上面的执法人员一来,停工停产零排放,执法人员一走,加班加点玩命儿排放。
治理环保问题困难重重,正因为如此困难,才越发不能掉以轻心。因为,环保事关我们的生存空间,我们的生活质量。这两天,北京市民的手机被彩虹、蓝天、白云刷屏了。当小时候习以为常的蓝天白云成了眼下国人争相炫耀的风景时,不免有些心酸。
治理环保问题,其实说难也不难。因为,一个地方的环保工作开展的是否有成效,好比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正因如此,王灿发呼吁,环境信息公开力度需要扩大,社会和公众监督渠道需要拓宽。
监督之外,想要管住地方政府在环保问题上“拖后腿”的行为,还得防止他们“抱大腿”——拿GDP当挡箭牌,拿个别领导的招呼当免死牌,拿工人们的饭碗当借口等等。
尤其是涉及到污染企业的人员分流、安置等问题,只要方法对路,措施得力,还是可以解决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5月23日在考察黑龙江省伊春市时强调的,守着绿水青山,一定能收获金山银山。生态就是资源,生态就是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