迅收网

行业资讯

下载手机APP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环保新闻 » 正文

在供给侧要素中全面融入环保要求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5-26  浏览次数:64
核心提示:  2016年4月,环境保护部发布了《关于积极发挥环境保护作用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从
   2016年4月,环境保护部发布了《关于积极发挥环境保护作用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从强化约束、严格准入、深化治理、创新驱动等方面,提出环境保护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思路,重点部署推进去除落后和过剩产能、促进提高新增产能质量、推动环保产业发展、完善政策支持等4个方面,并提出具体落实措施和要求。深入分析,可以找到环境保护推动供给侧改革的切入点。
 
  环境保护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系
 
  供给侧与需求侧是经济发展的两个方面。需求侧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拉动,供给侧涉及劳动力、资本、技术与制度四大要素。据经济学家樊纲分析,需求侧的三驾马车决定短期经济增长率,而供给侧四大要素的改进本质上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决定中长期的增长率。目前供给侧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在经济新常态下,找到经济中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其核心是从供给侧、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稳步持续提升,从根本上解决经济中长期积累的供给方面的结构性问题,形成高效、高质量的供给能力,促进经济转型提质。经过长期的投资拉动型经济快速增长,产能过剩问题在主要工业行业频频出现,开展直接针对供给侧的改革成为突破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瓶颈的重要措施之一。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针对当前中国经济中的结构性问题,以优化结构为核心的“供给管理”。生态环境保护也是长期积累的结构性问题,根据供给侧改革理论,可以运用结构性对策,加大要素投入的力度,促进相关体制机制创新改进,以强化这些薄弱环节,增加宏观经济中的有效供给,增强经济的可持续性。
 
  因此,在推动供给侧改革的工作过程中,环境保护的切入点就是结构性改革,具体可以在3个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去产能。可以通过实施严格的环境监管制度,提高环境准入门槛,严格执行环境标准,并通过排污总量削减有步骤地推动产能落后企业退出。
 
  去库存。目前去库存主要指的是房地产行业,环境保护可以通过推动绿色城镇化、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等手段,促进房地产等库存较大行业绿色发展。
 
  补短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生态环境质量已成为短板之一。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从3个方面补齐生态环境保护的短板:一是总体上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对大气、水体、土壤等优良环境质量的需求,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二是促进经济结构更加优化,更加绿色和低碳,从而实现更加可持续的发展,从过去过于依靠投资拉动、资源消耗的经济增长模式向投资和消费并重、绿色和低碳方向转变。三是通过供给侧改革,切实扩大生态友好产品的供给,引导企业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环境绩效,生产节能低碳环保产品。
 
  因此,环境保护支撑供给侧改革,重点就是要做好减法和加法。做好减法,就是要通过强化环保约束、严格环境准入,除掉落后产能。做好加法,就是要通过深化治理、创新驱动,引导资本流向绿色产业,扩大生态产品供给,全面改善环境质量。

  发挥环境保护作用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建议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为环境保护带来机遇,又对环境保护提出要求。笔者认为,可以从资本、技术、制度等供给侧要素改革入手,全面融入环境保护的要求,促进经济发展更加有质量、可持续。
 
  首先,加强环境监管,严格执行环境标准,倒逼落后产能淘汰和退出。《意见》提出了一系列有约束力的手段和举措,包括加快清理整顿违法违规建设项目、推进取缔“十小”等污染严重企业、加速淘汰污染严重的黄标车和老旧车、严格监督劣质煤炭生产使用等。这些措施都可以通过加强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技术和制度供给来实现,也就是推动环境保护基础制度改革,包括全面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推行以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的管理制度等。体制方面也需要有所改革和创新,包括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等。
 
  其次,借力供给侧资本要素改革,推动绿色金融体制机制建设,引导资本投入绿色产业体系和绿色产品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注重制度优化与供给,特别是要重视和采取经济手段解决问题。要改革财税制度,充分发挥资源税、消费税、环境税的调节作用,推动整个财税体系向绿色化方向转变。要利用绿色信贷、绿色投资等措施,引导资本向节能环保领域流动。《意见》专门提出要积极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一系列政策措施将为社会资本投入环境治理项目、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打开绿色通道。

  第三,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推动绿色贸易,加大环境产品与服务的国际供给,促进环保技术和产业“走出去”。发挥环境保护的作用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需要具有国际视野,在中国“走出去”和“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来考量。
 
  这里需要注意以下3个方面:一是国际产能合作要采取较高的环境标准,防范生态环境风险,避免污染在区域间转移,提高我国生态产品的国际供给。二是积极促进环保技术和环保产业“走出去”,开拓国际环保市场,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技术支撑。三是推行绿色贸易,在国际贸易中全面引入供应链管理理念,健全同国际贸易、投资规则相适应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制度,加快形成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深度融合、互利共赢的供给制度体系。特别是对于珠三角、长三角等外向型经济主导的地区,应在国际贸易中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全面提升产品、技术、标准、服务的供给水平,形成国际竞争优势。
 
  我国为落实APEC会议主要成果而建设了亚太绿色供应链合作网,可以此为契机,在“一带一路”等国际合作中大力推动绿色供应链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地区试点示范的基础上,评估绿色供应链管理环境绩效,通过总结经验、分享实践、开展能力建设活动等形式,在国际上宣传推广绿色供应链管理理念,满足全球绿色贸易需求,破除绿色贸易壁垒。
 
  第四,构建绿色供应链产业体系,建设可持续的生产与消费体系,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颁布的国家“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扩大环保产品和服务供给,加快构建绿色供应链产业体系。绿色供应链支撑供给侧改革,主要体现在对供给侧生产方式进行绿色化改造,从供给侧淘汰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和产品。以绿色供应链为抓手,推动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可以有效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增加绿色生态产品的有效供给,推动我国在国际产业链分工中产业结构和产品的绿色转型和升级。绿色供应链也是实现中国绿色制造的重要支撑和途径。《中国制造2025》把绿色发展和绿色工程分别作为五大方针和五大工程之一,提出积极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加快制造业绿色升级。通过全面推进绿色供应链管理,可以促进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推进绿色生产,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随着全球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以及环境治理力度的加大,使制造业开始面临内化环境压力,急需通过优化整合供应链整体力量,实现经济绩效和环境绩效的双重优化,从而提升企业竞争力。
 
  绿色供应链管理在充分考虑企业收益最大化的同时,还综合考虑资源配置效率及环境相容性等问题。引入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将提升企业的美誉度及品牌形象,从而赢得市场。绿色供应链在节约能源和原料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减少了环境的治理费用,使企业的利润空间得以扩大。
 
  推行绿色供应链管理可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加强对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环境监管。《意见》提出对造纸、制革、印染、炼油、电镀等10个行业中装备水平低、环保设施差、污染严重的小型工业企业加强管理。绿色供应链这种创新型的管理手段优势就在于利用市场的力量扼住了企业的命脉。在下游大企业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后,上游小企业违法污染环境的后果不仅是面临环保部门的处罚,还将失去市场份额,直接被市场所淘汰。这样的做法直接解决了困扰环保部门多年的企业违法成本低的问题。尤其是在实际工作中,众多小企业经常处于环境违法的模糊地带,对其实施监管处罚监管成本高,往往不及时,且力度较轻。很多中小企业处于供应链的上游,通过大企业的带动可以提升其环境绩效。我国很多行业存在能影响百千家企业的龙头企业,这些大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具有帮助政府管理或影响社会经济活动运行的能力。推动这些龙头企业主动参与环境治理,履行社会责任,让市场机制成为环保行政监管的有益补充,可以发挥从供给侧保护环境、改善环境质量的作用。
 
  具体建议如下:加紧出台在全国推进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指导意见和相关指南,为绿色供应链产业体系构建提供政策引导。总结天津(全国首个APEC绿色供应链示范中心)、上海(实施“绿色链动一百家”行动)、东莞(电子、家具等绿色制造产业试点)等地的试点经验,形成政府引导、行业指导、企业践行、市场评判、公众参与的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以汽车、电子等供应链较长的制造业为行业试点,制定绿色供应链评价标准,为中国绿色制造2025提供支撑。以互联网零售行业龙头企业为突破口,率先推进龙头电商平台及上游产业链、产品链绿色化。开展国际合作,加快推动亚太绿色供应链合作网络建设,构建国际绿色贸易体系,促进国内企业绿色转型。
 
 
[ 行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付款方式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服务条款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最新发布 | 最新供应 | 最新公司 | 回收信息 | 粤ICP备14082258号-1

©2007-2018 广州迅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