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城湖共生、林水相依,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已经在这片土地上深深扎根。
矢志治巢力求湖清城美
5月18日,市政府督查组从南淝河源头出发一直到巢湖岸边,沿途探访南淝河流域现状和水污染防治状况,追根溯源查找问题,对症下药防治污染。“河流污染,表现在河上,问题在岸上。”探访途中召开的座谈会议明确,由市环保局牵头拿出治河方案,县区承担主体责任,对河道两岸进一步开展污染排查。
“水环境是合肥生态环境之魂。湖污则城黯,湖清则城美。”对于巢湖,合肥按照“治湖先治河、治河先治污、治污先治源”的思路,持续推进巢湖治理。同时,围绕“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发展定位,市委、市政府积极规划建设环巢湖生态示范区,重点开展巢湖综合治理工程。按照“实施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的要求,巢湖综合治理工程从2012年11月一期工程开工建设项目,如今第五期工程已经起步,项目建设呈现出交叉进行、逐步深入、统筹推进的良好态势。
更为可喜的是,经过“十二五”的奋战,巢湖水质明显改善,巢湖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被列入国家第一批57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之列。巢湖湖区9个常规监测点的水质监测数据显示,全湖水质逐年好转,2015年总氮平均值1.55mg/L,总磷平均值0.098mg/L,氨氮平均值0.307mg/L,化学需氧量平均值16.4mg/L,全湖平均水质由原来的Ⅴ类好转为Ⅳ类;全湖富营养化指数平均值逐年下降,2015年为55.4,为轻度富营养化状态;11个国控考核断面的水质监测,2015年达标次数达77次,为历年最高,未达标的南淝河和十五里河断面化学需氧量、总磷、氨氮等年均浓度大幅下降。
狠抓环保换来优质生态
巢湖治理,是合肥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也是合肥践行绿色发展的具体表现。治水之外,合肥还将大气污染防治等环境保护工作列为全市的重点工作,自上而下,缜密布局。2014年,我市在省内率先成立环境保护委员会,市委主要领导担任主任,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第一副主任,此举为全市环境保护工作建立了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统一决策、规划、协调的长效机制。
做好顶层设计的同时,各项配套制度也相继建立。在水环境治理和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中,我市把“河长制”、大气污染防治纳入政府目标考核,签订总量减排、大气污染防治、黄标车淘汰等目标责任书,对完不成任务的实行“一票否决”和责任追究制。建立了联动机制,全市成立节能减排领导小组、空气质量达标指挥部、水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等议事协调机构,明确相关部门职责,相互配合,齐抓共管,形成环境保护工作合力。
合肥形成了严格的环境监管机制。全市划分四级环境监管网格,连年开展环保专项行动。“十二五”期间,全市围绕重金属排放、危险废物、化工造纸、工业园区、饮用水水源地等出动环境执法人员近4万人次,检查企业1.5万家次,处罚企业386家、罚款1498.9万元,关闭和责令停产整顿企业(含养殖场)328家,未出现重大环境污染事故。
倾力植绿荣膺森林城市
在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和水环境治理同时,合肥绿化还取得了骄人成绩。通过持续开展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和城市绿化提升行动,“十二五”期间合肥累计完成造林117.8万亩,是“十一五”造林总面积的7倍多,奠定了城市发展的生态基础。
在城市,合肥深入开展城区绿化大会战,城镇绿化建设品质不断提升。
如今,合肥城内道路绿化汇成条条绿色长廊,一个个公园镶嵌其间犹如翡翠般夺目,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诗意栖居格局正在悄然形成。
市林业和园林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市森林资源面积已达251万亩,森林覆盖率26.78%,城区绿地率40.3%,绿化覆盖率45.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9平方米。2014年9月,合肥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2015年4月,合肥顺利通过国家园林城市复查验收,正朝着国家生态园林城市阔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