迅收网

行业资讯

下载手机APP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综合废料 » 正文

废旧电池回收处理之忧何解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7-22  浏览次数:20
核心提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始于石化能源枯竭和减少环境污染的初衷,算是一种远虑之举;但如果解决不好废旧电池的回收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始于石化能源枯竭和减少环境污染的初衷,算是一种远虑之举;但如果解决不好废旧电池的回收处理问题,因此造成环境污染,就脱离了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初心。不得不说,从当下国内情况看,近忧已现。

据媒体调查,目前市场在售的电动车电池的保修期一般为5~8年(或10万~15万公里)。按照常规,理论上电池的正常衰减寿命也大体会设置在这个节点。根据目前行业内广为流传的做法,一般把80%作为电池容量和续航里程衰减的节点。车企和经销商往往根据这两个节点来推算电池淘汰回收的时间。


虽然我国从2014年起才开始大量推广电动汽车,这个时间点之后上市的电动汽车离电池报废尚早,但更早时候一些城市试点推出的电动出租车和电动大巴,比如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始运行的首批电动大巴,已经到了电池衰减寿命的节点,理应淘汰了。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披露的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动力电池累计报废量约在2万~4万吨左右。如果数据属实,那么这些报废的电池去了哪里?


而电池方面的专家提醒,如果经常使用快充或开车习惯不符合电池保养规则,加之电池质量水平参差不齐,许多电池3~5年就会消减到不适合正常使用的状态。也就是说,差不多到2018年,国内将会产生大批量的电池淘汰回收需求。按照销量推算,到2020年前后,我国仅纯电动(含插电式)乘用车和混合动力乘用车动力电池累计报废量将达到12万~17万吨的规模。如果数据变成现实,那么这些报废的电池去向哪里?


据了解,目前报废的动力电池通常有如下几种处置方法:一是重新制造,即替换电池上的损坏零件,重新装配给电动汽车;二是电池转型,即改变电池的调校(控制发动机的数据),并将其装配给其他静态储能装置;三是循环利用,即分解提取电池中的贵重金属、化学材料及副产品,在原材料市场中出售或重新投入车用电池的生产。


这几种处置方法说起来简单,但进入实际操作过程尤其是产业化却很难。除了一些电池再利用技术尚处于试验阶段,暂时难以实现商业化之外,更大的难题还在回收环节。一家电池企业表示,建立回收利用循环链条是符合电池企业利益的,但是需要上下游企业的配合和政府的严格监管。引导废旧电池进入正规处理渠道,就必须建立便利的电池回收网络。这需要很高的成本,仅靠电池企业的努力还不够,需要借助车企天然的销售网络。然而,目前车企在电池回收环节大都表现消极。


正规渠道不畅,废旧电池必然会流向不可控的私人领域。这是很危险的事情。由于电池拆解需要很高的专业技术,而私人作坊根本达不到要求,对电池拆解很难控制,造成环境污染在所难免。有环境专家称,一块20克的手机电池,可污染3个标准游泳池容积的水,而一块电动车的废旧电池,则会污染近33.3公顷土地。据悉,在低速电动车领域,曾有“直接把电解液倒沟里”的说法。如果汽车用动力电池也被小作坊任性处理,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将非常可怕。


废旧电池之忧何解?除了加大研发投入,突破废旧动力电池处置的技术瓶颈,找到一条既环保又经济的可行路径之外,还要重点做好回收环节的文章。一方面要先行探索统一电池的技术标准,为日后大规模的统一回收奠定基础;一方面还要出台政策法规,在明确电池回收利用责任主体及相关责任的同时,对回收企业给予适当补贴鼓励,并对私人电池拆解活动加强监管,严控电池流入非正规渠道。

 
 
[ 行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付款方式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服务条款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最新发布 | 最新供应 | 最新公司 | 回收信息 | 粤ICP备14082258号-1

©2007-2018 广州迅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