迅收网

行业资讯

下载手机APP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环保新闻 » 正文

环评市场新一轮洗牌:机遇挑战并存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7-22  浏览次数:44
核心提示: 环评是环境影响评价的简称,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
  环评是环境影响评价的简称,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通俗说就是分析项目建成投产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并提出污染防治对策和措施。
 
  现任环保部部长陈吉宁上任后,“接棒”原部长周生贤的一项重要改革就是环评机构“脱钩行动”。
 
  “红顶中介”的尴尬实质:变相腐败
 
  红顶,又名红顶子,借指高官。在国务院召开的一次常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指出,要严防以“红顶中介”替代行政收费的现象。“戴市场的帽子、拿政府的鞭子、收企业的票子、供官员兼职的位子”,通过形形色色的手续、关卡、资质、认证,“红顶中介”们蚕食着行政审批改革的红利。
 
  相关专家总结到,红顶中介主要有三类:
 
  一类是指由政府转型过来具有审批权的组织,他们过去就是政府部门,后来变成了协会;
 
  第二类是捆绑在政府主管部门的协会,主管部门有一部分职能隐藏或者直接委派给这类协会;
 
  还有一类机构,政府主管部门领导退休下来以后,在里面任职。
 
  红顶中介,本质上,是一种常见的腐败现象,指政府官员通过形形色色的手续、关卡、资质、认证,蚕食着行政审批改革的红利。以服务费、会费、协作费、咨询费的名义“分红”,要么以高房租、超额水电费等享受向主管部门“进贡”,更有甚者,直接将资金划转至主管部门或者所属事业单位,极大地伤害了政府的公信力。
 
  环评“脱钩”:阔斧改革有条不紊推进
 
  环评“脱钩”改革可谓大刀阔斧:环境保护部制定印发了《全国环保系统环评机构脱钩工作方案》,要求全国环保系统环评机构,必须在2016年底前分三批全部脱钩,全面退出建设项目环评技术服务市场,其中部直属单位的8家环评机构2015年底前率先全部脱钩。《方案》和脱钩进展情况向社会公开,接受监督。与此同时,根据国务院推进职能转变和行政审批改革的要求,环境保护部全面修订《建设项目环评资质管理办法》,从制度设计上彻底解决“红顶中介”问题,推动其他行业事业性质的环评机构进行企业化改制,明确规定负责审批或核准环评文件的主管部门及其所属单位不得申请环评资质,以营造更加公平公正健康的环评技术市场。
 
  当然,环评监管有待提高。
 
  对于环评机构的约束,一方面靠政策引导,使得环评机构能够在更好的市场环境下发展和竞争,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处罚力度的加强。相关专家表示,中国对于环评机构的监管是比较严格的,目前已有政府对于环评机构的管理办法、个人考核办法,还有对于环评机构的日常考核及抽查考核等措施。
 
  目前,全国共有37,754名环评岗位证书持有人,其中环评工程师有10,039名,占持证人员的26.59%。分地区来看,北京、江苏和山东三地环评工程师最多。全国共有1,020家环评机构,其中持有甲级资质的机构有184家,占总数的18.04%,属于稀缺资源;持有乙级资质的机构有836家,占总数的81.96%。以总量算,北京、山东和江苏三地的环评机构最多;以甲级资质算,北京、上海和四川三地甲级环评机构最多。据不完全统计,乙级资质中50%及甲级资质中80%都集中在环保系统内(环保部、各地环保厅及环保局隶属环科院、环科所或科研机构),形成了所谓的“红顶中介”,一定程度上环评失去了原有的监督预防意义,更多是形式过场。

  环评市场新一轮洗牌:机遇风险并存
 
  记者获悉,去除行政背景后,转企改制的环评机构仍大多比较依赖单一的环评业务,长期依靠政府“单子”让它们在直面市场后出现了水土不服的情况,由此,环评市场的新一轮洗牌已经悄然开始。
 
  “转企改制后的环评机构,大多还都比较依赖单一的环评业务。”中国环保产业协会环评分会理事长祝兴祥调研后直言。而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中心副主任蓝虹也表示,目前“脱钩”环评机构间确实存在业务较传统、较单一,竞争力弱不适应市场竞争的问题,“做惯了政府单子,没有生存压力,不接触市场竞争的事业单位环评机构,往往缺乏拓展业务、提升人才质量等工作的积极性,长期与政府的‘紧密捆绑’,让这些机构每年都有充分的业务保障”。
 
  但是,机遇往往与挑战同在。放眼世界,TetraTech是一家提供咨询、工程、项目管理以及技术服务的环境供应商,为客户提供水与自然资源、环境服务、基础设施和能源的解决方案。
 
  2011~2015年,公司营业收入基本维持在25亿美元左右。2015年,公司咨询与工程服务(水/基础设施/资源/能源)收入同比增长21.59%,达到22.81亿美元,市值达到人民币130亿元。
 
  受制于之前机制约束,国内的环评机构多数为体制内事业单位,仅仅从事环境影响评价活动,没有充分利用自身的通道优势,与工程服务结合起来。而国外的公司一开始就走上了“咨询+工程”的道路,成长出了TetraTech这样的百亿环境咨询+工程公司。目前,我国的环评市场正经历脱钩及市场化变革,不少环保工程类公司敏锐抓住机会,联姻环评企业,利用各自的优势,以期实现“1+1>2”的放大效应。
 
  广东某环科院环评机构负责人表示,改革为企业后,公司迅速扩展了业务范围,环评业务占比虽还维持在60%,但地域范围明显扩大,而且还增加了清洁生产环保验收等咨询业务、环境检测与其他业务的占比,产值达到了转制前的40倍以上,而同期一些改革步伐缓慢、固守原有业务范围的机构明显无法达到这样的效果,被抢了蛋糕。
 
  改革往往伴随阵痛,但原地踏步则更加不可持续。不少专家评价,“脱钩”对于环评市场提供了更公正、公开、公平的环境,此前有环保部门背景的机构占到了全部环评机构的三分之一,在整个环评市场份额内也占有很高比重,“脱钩”完成后,市场上的环评机构能获得的环评项目来源会增多,对于环评机构市场化的促进显而易见。
 
 
[ 行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付款方式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服务条款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最新发布 | 最新供应 | 最新公司 | 回收信息 | 粤ICP备14082258号-1

©2007-2018 广州迅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