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星期一,是虎塘村的“垃圾换日用品日”。全村40多位村民带着酒瓶、塑料袋、农药瓶和烟壳、烟头、电池及各类食用包装袋,来到村部兑换日用品时,邓月娥的孙子也用小塑料袋提着10个牛奶盒,从村干部陆永春手里换回了两支铅笔。两支铅笔虽值不了几个钱,却在8岁的孩子心里留下了“垃圾不乱丢”和“资源再利用”的好印象。村支书卢木财说:“建设美丽乡村,搞卫生保洁,不能老是靠我们要村民怎么做,靠行政力量制约村民不能怎么做,而应换个法子,用利益引导村民自己去做。于是,我们想到了用垃圾换日用品这一招。” 虎塘村有12个村民小组,最远的自然村距村部所在地8公里,380户人在村里居住的才100多户。近年来,为了整治环境卫生,村里按照上级要求,投资配发垃圾桶,建垃圾池、焚烧炉、填埋场等设施,按组聘保洁员,按片聘请清运工、处理工,花心思订《村卫生保洁实施方案》《村民卫生保洁门前三包》《保洁员协议》《清运工协议》等。力气下了,可效果不佳。据具体负责全村卫生保洁工作的陆永春介绍,由于村民的主动性处“熄火”状态,“你前头捡他后头丢,你前头扫他后头倒”现象屡劝不止。陆永春说:“我每天早晚骑车逐户去看、去说也不见效,最让人气不过的是,有人不但不把卫生保洁当成自己的事,反而说成是为干部受表扬、为保洁员拿奖金的事。”
虎塘村用垃圾兑换日用品做法,启发于拾荒人。卢木财说:“他们为什么会不怕脏臭埋头于垃圾桶里找废品?理由很简单,就是废品能给他们带来利益。于是,我们想出了用垃圾换日用品的办法。” 《虎塘村垃圾换日用品实施方案》的垃圾兑换价值规定,村民拾捡垃圾达到一定数量可兑换价值3至4元的日用品,如烟头80个、塑料袋40个、酒瓶20个、农药瓶16个、食用包装袋40个,或矿泉水瓶、烟盒、易拉罐20个。在虎塘村部一楼的垃圾兑换点,陈列柜上摆着肥皂、香皂、洗洁精、洗衣粉、牙膏、牙刷等日用品及铅笔、圆珠笔、水笔、文具盒等文具,供兑换者选择。村委兼妇女主任黄小红说:“这一活动自7月初开始以来,每到星期一村民就排着队来,有时一天就换了2000多元的日用品。兑换的村民由近到远,越来越多。”
昔日垃圾处处的虎塘村,一下变得干净了。吃过、用过的包装物不丢,直接就积到筐里、箱里了,路上、小溪边不再有新的垃圾,旧的垃圾也被人捡去了。负责全村公共场所垃圾清扫和清运的保洁员官水贤说:“现在垃圾很少了,我们主要清扫一些车上掉下的泥土、石块。” 垃圾兑换日用品,不但解决了农村垃圾分类和废品再利用难题,减少了村里开支,同时也为农村保洁市场化提供了前提条件。镇党委书记王逸波说:“换来的垃圾,可回收的作为废品统一销售,不可回收的填埋。卖废品和买日用品对抵不足的钱,用保洁员减员省下的钱弥补。时间一长,成习惯了,待这一做法在全镇推开后,还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由专业保洁公司来承包。这样,各级政府就不用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而是只当监督员,农村卫生保洁也就常态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