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政法大学等研究机构主办了一场关于新《环保法》实施情况评估的研讨会。环保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夏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按照我国环境管理制度改革高效、降低成本的目标,现在十分“强势”的环评制度将逐渐被简化。会后,这一说法也被多位专家证实。
据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公布的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国家层面对151个不符合条件的项目环评文件不予审批,总投资达7600多亿元,涉及交通运输、电力、钢铁有色、煤炭、化工石化等行业。当时,就有专家评价称,这项前置环保“关卡”释放的管理效率和力度确实是其他很多措施所望尘莫及的。然而,去年起,被称为环境污染“防火墙”的环评制度已经启动了改革的开关。去年初,国务院出台文件明确规定除了海洋和重大项目环评,其他项目环评改为后置审批时就证明我国环评制度已经开始松动。
环评制度将被简化,这其中蕴藏着一定的道理。夏光表示,我国对于环境管理制度的改革目标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按照这一思路,环评需要被简化和改革,剥离掉不应属于它的职能,让环评成为企业自主行为,政府不再审批环评。
“然而,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做环评纯粹就是为了通过政府审批,环评报告上很多信息都是虚假的,这让环评很多时候根本无法充分发挥应有的效力。”夏光坦言。
北京市环保局法制处处长芦建茹也曾对媒体表示,目前,在个体项目的环评上,我们花了很多的行政资源和成本,但实际效果并不是特别理想,有些重点工程项目领导一点头,一票否决权就基本无法发挥作用。可见,基于上述原因,环评制度之“变”反而是让环评找回本职角色的一个过程。
中投顾问环保行业研究员侯宇轩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环评制度上比较“强势”,但在我国整个环保产业链中,环评依旧是较为薄弱的一个环节。环评工作依旧存在很多问题,环评很多时候并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效力。环评工作中经常出现评价对象错误,环评方法良莠不齐,环评预测结果不够准确甚至错误,环评报告弄虚作假等问题,环评技术更新慢,基础研究跟不上市场需求。
“环评制度简化是为了适应我国“十三五”期间环保产业发展需求,推进环保产业发展,提高环评管理效率。当前“强势”的环评制度,导致在环评工作中,政府部门重视审批、轻视监管,环保前置审批条件未能得到严格执行,环评发展难以满足环保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需求。”侯宇轩说。
那么,将如何简化环评制度?
侯宇轩告诉记者:“简化环评制度将主要从加大简政放权力度、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等多个方面着手。”
“环评简化会体现在多个方面,减少环评审批办理环节,减少环评审批前置要件,采取并联审批,对部分项目取消竣工环保验收初审环节,简化建设项目环评文件编制内容,简化建设项目环评技术评估等。”侯宇轩补充道。
最后,侯宇轩指出,环评制度简化意味着我国环评制度开始逐渐松动,政府对企业环保行为的管理,将不会做过多过细的干涉,企业将获得更多的“行动自由”;简化后,环评审批将由“串联”转向“并联”,环评审批效率会提高,环评成本也将降低。当然,环评制度简化需要时间来适应,短期内一些比较特殊的项目审批可能会受到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