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对医疗废物危害性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模糊到深刻的过程。从2003年“非典”开始,医疗废物对环境的危害逐渐引发关注,医疗废物处置能力不足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在抗击“非典”胜利后,国务院曾要求各地新建一批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并对医疗废物实施严格的规范化管理处置措施。
尽管近年来医疗机构对医疗废物整体处置状况有所好转,但是部分省市地区依然有医疗废物流出的现象。
2016年8月1日正式实施的《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中,医疗废物被列为1号危险废物。按国家明文规定,医疗垃圾必须采用“焚烧法”处理,以确保杀菌和避免环境污染。国务院颁布的《医疗废物分类目录》也明确规定,诊疗过程中被病人血液、体液接触过的污染物以及输液管、针头物品都属于医疗废物,必须按规定进行销毁。
然而,就是这种危害人类健康、污染环境的医院废物,竟然已经成为“捞金者的圣地”。据媒体披露,一些不法分子收购医疗垃圾后,经过分拣、清洗、粉碎等工序,将软管、输液袋加工成未经高温消毒的半成品,出售给其他塑料加工厂制成一次性塑料杯、塑料餐具等日用品。去年某地就发现市场上销售的一些儿童玩具和塑料制品是用医疗废弃塑料加工而成的,各种“超标”煞是让人后怕。
可以说,这些产品隐患重重,可能含有大量的致病菌、病毒、放射性物质以及较多的化学毒物等,它们流向老百姓的茶几和餐桌以后,可能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形成极大的威胁。
对此,中研普华研究员覃崇表示,医疗废弃物流出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医疗废物的处理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大型医院在这方面的花费,每年高达上百万,因此部分医院直接把产生的医疗废物转手给废品收购站,以减少医院的支出来增加收入。
“另一方面是医院管理不到位。部分医院默许医院护工、物业人员随意倒卖医疗垃圾,工作人员在对医疗垃圾进行时,不做分类处理,直接转手给废品收购站;此外,清运公司方面,在运输、处理医院废物时,在一些环节上出现了问题,从而导致医疗废弃物流失,造成污染。”覃崇说道。
建议相关部门就处理医疗垃圾中的一些难点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比如以补贴的方式支持医疗机构按规定处理医疗垃圾,或者以政府的名义,设立或委托集中处理医疗垃圾的机构等,建立起有效的医疗垃圾处理体系。
当然,加大宣传力度,在农村、城市社区广泛开展卫生常识等方面教育,提高城乡居民防范意识也是不可或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