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政府资金投入来看,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治理等国家重点投入的领域,已被大型环保企业抢占。有观点指出,后进入的国有企业依托自建投资平台优势,使资本更为雄厚、相比民营企业,在技术、服务等方面有较强的整合能力,更容易被地方政府“相中”。
而创业型民营企业往往拥有一定的技术、设备优势,往往在大项目中的分支领域有较强的实力,分析人士指出,目前已经有一些创业型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合作,通过后者的平台,施展才华,赢得市场占有率。
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社会资本被PPP项目所吸引,看中的是项目后期的盈利,以水资源治理为例,污水经过处理,形成的产品——中水,它的定价在污水处理项目规划中就应有所体现,与PPP项目成本挂钩,而城市或农村需要多少中水,也应提前调研清楚,四方力欧董事长胡朝阳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有了稳定的后端产品需求,PPP项目才有可能让社会资本盈利,而这需要前期进行数据收集与分析。
专家指出,除了让社会资本尝到甜头,更重要的是要对PPP项目进行全生命周期的评估,例如城市黑臭水体的治理,不仅前期需要大量的投资,后期也要持续保证水质达标,这还包括对上游水源地的关注。水质达标后,后期的运营商,无论它是旅游企业还是园林企业,PPP项目都要保证他们运营无后顾之忧,否则花费巨资治理的河道,很有可能因上游污染,而再次陷入“三不管”的窘境。
“为什么业界反复呼吁‘完善顶层设计’,就是要对特殊项目‘打包’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环保专家指出,打包不仅是为了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还能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例如,上游工业污染废水纳入下游污染河道的PPP项目中,就能够帮助上游工厂花费更少的资金解决工业污染的问题,后期运营的成本则可以加到它们的产品中,倒逼地方污染企业升级转型。
环保界和金融界普遍认为,环保PPP项目后期盈利空间十分广阔,但这种长线发展的项目在落地过程中,之所以遭遇撤资、欠资,通常是顶层设计不够科学,没有因地制宜,政策利好对中国的环保产业以及自然环境无疑是令后代子孙敬仰的好事,但欲速则不达,地方政府切忌为追求政绩,而给企业“画大饼”,环保企业则应避免追功逐利,成就烂尾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