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详解社会资金流向
根据央行此前发布的数据,一季度我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6.59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1.93万亿元,其中,一季度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4.67万亿元,直接融资尤其是企业债券融资显著增加,二者均创历史新高。
但令人担忧的是,发改委表态称,大量货币并未进入实体经济,新增融资很大部分用于偿还债务,此外,有不少社会资金转向购买金融属性强的部分商品,据了解,所谓金融属性强的商品即指股票、基金等产品。
“即使是获得大笔融资的企业,也有不少因市场前途不定,不将资金投入到扩大生产、机构调整中,反而转为银行存款或是参与到诸如房地产等领域的炒作投机中”,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告诉北京商报记者,“需要注意的是,还有一部分可观的融资资金流向了国外投资市场”。资料显示,今年上半年已披露的中国企业并购海外企业的总额达1225.72亿美元,是去年同期的2.1倍,占全球海外并购总额的20.7%。
资金缘何“避实就虚”
对于资金难以流向实体经济的原因,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部长徐洪才进一步指出,不少工商企业坐拥大量现金货币,有心投资,却投什么亏什么,最后宁愿闲置,“此外,连续数月,M1涨幅均超过25%,而M2涨幅仅在10%上下,二者剪刀差高达15个百分点”。业内认为,这组数据正反映出企业对整个市场信心不足。
徐洪才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在资金去向的背后隐藏着的是我国投资者对目前市场的态度。他进一步解释称,由于经济下行的压力持续加大,企业由积极投资转为观望状态,甚至部分企业呈现不敢投资的态度,“企业本能地在寻找回报率高的投资项目,但如果投资实体经济都不赚钱,资本自然会流向回报率更高的房产或股市等”。
赵锡军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此前煤炭、钢铁、制造业等重资产行业,在吸收了银行贷款、债券等大量社会融资后,实现了数年的快速增长,但随着产能过剩等隐患显现,相关产业正面临结构调整、产能过剩,相应的融资投入自然随之减少,最终转投金融领域。
有业内人士指出,大量资金没有进入实体经济,可能导致各类投机炒作的发生,楼市、股市会形成金融泡沫,为此,我国金融监管部门仍需加大力度防止这类情况的出现。
产业升级成引导资金工具
事实上,今年我国已经出台多项政策促进企业投融资,刺激实体经济增长。今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要试点金融机构依法持有企业股权、探索投资项目不再审批,进一步解决投融资领域简政放权不到位、融资难等问题。
赵锡军表示,要拉动社会融资“回心转意”,激活民间投资是重要抓手,此前国家层面制定的战略规划多向国企倾斜,使得民间资本在许多领域被“弹簧门”、“隐形门”拒之门外,因此,在政策上对国企、民企一视同仁,不要对过多行业限制准入门槛是当务之急。
在多位专家对大量资金没有进入实体经济表示担忧的同时,也有专家表达了不同看法。首都经贸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及向北京商报记者分析指出,数年前,我国曾有大量资金进入实体经济,带动了煤炭、钢铁等一系列产业发展,但也导致了生产规模过大、供过于求的情况,现在资金减少进入实体经济,正是市场的合理调节过程。等到我国去除过剩产能的工作日趋完成的时候,企业有利可图,就会重返实体经济市场,如果现在盲目将资金投向实体经济,反而不利于市场发展。
在去产能的同时,陈及也表示,加快产业升级、加大对重点领域的定向支持等都是可以引导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好办法。在具体措施上,陈及建议,可以在推动“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基础上,加快“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的融合,让大数据、云计算等刺激实体经济产生新一轮增长,从而衍生出投资空间。此外,还要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为企业投融资扫除更多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