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引领世界绿色金融发展
除了良好的国际环境,鲁政委认为,中国发展绿色金融的国内机遇在于全民已较强烈的环保意识对于政府的推动作用,和商业的促进作用。虽然中国的全民环保意识虽然启蒙较晚,但是在雾霾等公共环境问题的直观刺激下,加上人口老龄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对环境改善更为迫切的需求和由此所凝聚的社会共识,需求和共识意味着人们愿意为环境付费,由此不仅影响了政府政策导向,给予了政府政策执行的动力,也奠定了商业上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在环保社会公共意识的推动下,中国正在采取切实的行动,落实《巴黎协议》的自主贡献预案(INDCs),也同时自觉地成为了世界绿色金融的引领者,这为在G20平台上推广绿色金融打下基础。中国不仅在国家宏观层面将绿色发展写入了“十三五”规划,而且正在努力建设绿色金融体系,并取得了很大成果。首先,中国正在努力发展绿色债券市场,今年上半年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绿债市场,绿色债券发行量全球第一,达549亿元,占全球29.3%,全年发行量有望达到3000亿元人民币,与去年全球总量相当。其次,中国计划在明年建成全国统一碳市场,很可能将超越欧盟碳市场(EU-ETS)成为全球最大碳市场。
此外,中国也在积极发展绿色金融投资,特别是新能源领域的投资。根据《全球新能源发展报告2016》,2015年中国融资额约为1105.2亿美元,位居全球首位,总投资额超过美国,大体上相当于欧盟国家的总和。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绿色金融分会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教授曹和平在接受FT中文网采访时候指出,当前,中国正在寻求经济发展的绿色转型,在G20峰会上推动绿色金融,一方面是分享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的经验,另一方面,也是谋划自身乃至世界经济绿色转型的重要战略举措。
中国在G20推动绿色金融
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情况下,中国此次将绿色金融作为G20的重点议题进行探讨,实际上是为了更好地在世界范围内寻求合作,推动世界经济和本国经济绿色转型。G20成员国不仅有包括美国在内的传统发达经济体,也有“金砖五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总人口占全球的三分之二,国土面积占全球的60%,而且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的90%,贸易额占全球的80%。
鲁政委认为,相比起以自愿为基础,缺乏强有力的执行机制的联合国气候大会平台,G20平台更具有执行能力、协同能力以及推动能力,将绿色金融放在G20的平台上探讨将会推动《巴黎协议》目标的逐步落实。他指出,现在绿色金融国际合作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资金、技术需求和供给不平衡:发达国家掌握资金和先进技术,而环境相对较好;而发展中国家缺乏资金和技术,但是环境问题非常严重。如何让发达国家的技术惠及发展中国家,绿色金融的国际合作需要解决这个难题。
与鲁政委不同,曹和平对G20平台的执行力有所保留,但是他也认为中国在G20平台上推动绿色金融国际合作还是可以有所作为。他期望在G20平台上,各国能够达成以下共识:首先,在对于像新能源等稀缺性公共品配置上政府的作为能和市场的作用相结合,政府肩负起责任支持绿色金融发展;其次,在项目投资上,发达国家能够在知识产权“敞开心扉”,精诚合作,惠及需求大的发展中国家;再者,在数字智慧经济发展上,各国应该引导投资突破绿色金融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瓶颈,使绿色金融和数字技术相结合;最后,在人才团队上,能够建立更加紧密的绿色金融联系合作体制,培训绿色金融全球治理专业人才。
事实上,2016年1月,在接任主席国不到3个月的时候,中国就倡议、推动成立了G20绿色金融研究小组,由中国人民银行和英格兰央行担任共同主席,研究各国绿色金融经验,探讨建立全球绿色金融体系、推动全球经济绿色转型、加强绿色金融的国际合作等问题。该研究小组于7月末向央行行长及财长会议提交的《G20绿色金融报告》,报告中提出的7点建议与曹和平的愿景不谋而合:提供清晰的战略性政策信号与框架;推动绿色金融的自愿原则;扩大能力建设学习网络;支持本地绿色债券市场发展;开展国际合作以推动跨境绿色债券投资;鼓励并推动在环境与金融风险领域的知识共享;改善对绿色金融活动及其影响的评估方法。这7点建议已被央行行长及财长会议采纳,写入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公报,即将在G20峰会上得到更深入的讨论,以达成共识。
虽然当前世界经济不景气,各国财力有限,但是全球绿色低碳产业正处于起步阶段,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在全球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绿色金融很可能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点,中国在G20推动绿色金融发展正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