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作为环保行业的资深领军人物,您认为自己是属于跨界者还是属于坚守者?随着国家对环境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大,环保产业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您认为环保行业目前发展到了什么样的阶段?
文一波:我可能既是坚守者又是跨界者,也可能都不是。说跨界是因为还在这个领域,说坚守是因为有点想跑的意思。我是在这个行业做的时间比较长的人,时常会感觉到很苦恼,也更能体会到业界人士的困惑。
目前环保产业到底发展到了什么样的阶段?我个人认为,环保行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给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可能有很多人认为环保行业是政策性趋动产业,而且是唯一的政策性驱动行业。对于这个观点,我大部分是认同的。但是我想说,政策和法规很早就有了,不是现在产业规模发展起来以后才突然出台很多新的政策,也不是标准突然发生变化了,而是过去政策法规没有执行到位,标准没有落地。环保企业面临的新形势有以下几点:
一是环保企业的压力越来越大。过去大家都认为环保企业是治污的企业,现在我们认识到,很多环保企业是排放污染的主体,比如垃圾焚烧厂会产生很大的污染,运行压力非常大。过去大家一窝蜂进来的时候,觉得这个事情很简单,有钱就可以进来,现在看的确不是这样。环保的严格监管,无论是对已有工业排放的企业,或者是对城市来讲,都是巨大的挑战,我觉得这才是催生市场的根本动力。最近环保督查组下去,一方面会查出很多问题,另一方面,很多可上可下的或者可开可不开的企业就没有那么侥幸了,我认为这是最大的推动力。
二是政策性越来越强,监管越来越严格。目前,环保法在不断修订,不断完善,环保法律法规的政策性越来越强,监管也更加严格,让人很难再进行造假。比如上海的建筑垃圾外排,以前是开一个船,开了两三天,找到一个地方堆放就完了。以后这样可能就不行了。还有,以前建筑垃圾里面会带点生活垃圾,或者带点危险废弃物,以后再这样只进行简单处理肯定不行了。过去处理建筑垃圾不花钱,或者费用很低,未来估计会产生较高的费用。还有生活垃圾,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会产生一般的废弃物和危险废弃物,以后对危险废弃物的处理也不会那么简单了,可能要产生较高的费用。
三是环保产业的容量在扩大。现在,很多新兴板块不断涌现出来,催生出很大的市场。有的地方一下雨就得“看海”,一些地下管廊建设、海绵城市建设的市场很快就出来了,有的是治标的,有的是治本的。新兴板块的产生和标准提升,使环保产业的经济规模从“十五”、“十一五”、“十二五”的10万亿元增长到现在的20万亿元。一方面过去累积的污染已经到了一个临界点,另一方面确实是环境要求,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改善,使得这个市场得到比较大的释放。
四是大量资本涌入市场。环保行业是战略性新兴行业,国家支柱行业,很多资本开始进入这个市场。资本对这个行业的很多做法与之前是不一样的,以前业内人士基本上是做技术或者管理、工程出身的,和做资本的人的做法完全不同。资本进来以后,这个行业就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有了资本才有产业的进步,技术的进步,产业的融合。从某种意义来讲,资本对产业阶段性的发展,不仅仅起到整合作用,更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前段时间说环保企业技术研发的春天到了,但是我觉得核心的、过硬的技术,没有三年五年、十年八年,很难谈得上。桑德集团本身也是技术起家的公司,大概方向定了,但是很多细节没有确定。有了资本以后,企业就会有足够的资金实力研发技术,从而推动技术水平越来越高。跨界的资源进来以后,除了资本,还有许多其他的资源,比如技术资源、其他产业资源,或者对产业的理解。环境学科本身就是一个跨界的学科,其他领域进来以后,肯定会带来新的技术、新的理念、新的做法。目前这些进入环保行业的央企短时间会对行业发展带来一些压力,但是从整体产业发展来看,还是会有一定帮助的。
记者:新的形势会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行业的发展过程中有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文一波:我认为新阶段的特点会跟过去不太一样。首先从规模来讲,通过市场的力量推动,从过去的盈利几千亿元发展到现在的几万亿元;企业的生产质量也在变好,行业规模确实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其次是产业链不断延伸,市场需求不断调整。随着新需求的出现,大家都在关注黑臭水体、海绵城市等,这些东西不是完全的新东西,但是最近这两年突然大规模出来了。还有土壤修复产业,喊了20年都没有起来,现在也发展起来了。污泥达到了一个临界点,在目前的监管形势下,污泥没有地方躲了,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可以找地方埋了。我们过去做了很多,但是大家都拥在比较狭窄的领域,比如城市污水、垃圾发电、除尘等等,其实环保行业还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第三是环保产业发展面临的痛点和难点,有很多问题没有找到真正好的解决方案。我做了20多年的水处理,到现在是不断做减法,越做胆越小。刚开始无知者无畏,或者是因为监管不严。现在监管越来越严,做不好不但收不到费,还可能受到处罚。很多技术,特别是工业领域的技术,真正保证它任何时刻都达到标准确实比较困难。我们无论做EPC,还是做其他,如果技术水平没有足够把握,无论投资收益多高,毛利多高,还是不敢做。既要解决水,又要解决终极排放的问题,我认为从技术层面还没有真正解决。产业升级,无论从市场需求、治理效果、监管要求、企业发展阶段来看,都需要持续去做,因为这个行业未来要达到比较精益化的水平。现在无论是水处理,固废处理,气体排放,肯定没有钱赚,而且会承担各种潜在风险。但是大家都在这么做,大家努力的结果就使环保行业变成了红海,所以我们要考虑企业如何发展。
PPP随着发展,现在已经变成了国家战略,一方面创造了机会,另一方面也带来更多挑战。我认为现在PPP的发展有点像我们国家地方政府攀比GDP的增长一样。因为时间比较短,地方政府甚至国家层面对PPP的理解还是有一些差距的,特别是应用阶段,落地的时候还有很多具体的问题没有解决。还有一个问题是,一方面热衷参与这个项目的企业不断降低条件,另一方面政府不断夯实基础,提高要求。如果大家不共同维护PPP的模式,将来可能会有很恶劣的后果出现。可能有一些企业搞了PPP项目以后,就永远跑不起来了。
第四,第三方治理难度也很大。整个中国宏观环境比较差,特别是企业,越是污染严重的企业效益越不好。桑德集团服务的主体对象,包括煤化工、造纸、纺织印染等行业的市场状况都是比较差的。主业不行,第三方治理可想而知。在这个时候,如果大量去做PPP、BOT或者BO,会有好的结果吗?这就是对这个行业的挑战。随着产业规模的发展,企业集中度在不断加剧,一方面企业自身投资不断加大,另一方面通过资本的手段,有一些企业有钱,比如上市公司有资金可以扩张,其他一些资本也可以进来,使市场的集中度提高,特别是在一些大的板块,比如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方面。污水处理厂过去还有几十家,未来可能会只剩下几家。垃圾焚烧发电也比较集中。重资产型的企业容易做资产证券化。在细分领域,技术越好的企业,细分领域的集中度会越来越高。
第五,国际化是个很热的话题。这一两年最凶猛的就是通过资本的方式“走出去”,200亿元海外并购的项目并不罕见,买资产、买技术、买设备等等。也有通过其他方式“走出去”的。我们企业是2008年“走出去”的,“走出去”后积累了很多经验和教训,也面临了很多行业挑战。
记者:您认为环保企业如何做好跨界?企业未来该如何选择自己的道路?
文一波:讲到跨界,现在比较时髦的就是与互联网结合。大家认为环保行业是传统行业,但是很多方面是可以跟互联网深度结合的。包括桑德跟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深度结合,我们花了四五年时间搭建了这个平台,使过去有一些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都得到了解决。这个平台能装很多东西,有一些央企也都在做这一块。
每个企业生存都很难,但是每个企业是不是都能找准自身的定位呢?一个企业的特点是什么样的,如何适应市场的需求,盈利模式是什么,核心的产品和核心竞争力是什么,产业价值中所处的位置和定位是怎样的等等,企业自己要有清醒正确的认识。谈到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我认为业务思维应该有一些变化,如果还是延续以前的方法去做,可能发展会越来越难。比如有的企业做工业废水处理,对技术又不是很懂,然后又做固废处理,什么都做,这样对企业的发展很不利。对于一个领域,要么做专要么做精,要不然你做得足够强大,还可以做平台,但是要有足够的资源支撑这个平台。有一些企业在做生态链,我们也在尝试生态链,大部分互联网的企业也都在讲生态链。大家都做各自擅长的东西,平台做平台的东西,细分做细分的东西,彼此之间有衔接,使企业在不同阶段用不同的方式去撬动发展。
我觉得未来企业要针对自己的特点,找到自己的痛点和难点,结合用户,把产品和技术做专做精。用户要求越来越高,标准越来越严,我们的技术产品要不断迭代,以满足市场的需求。无论是大平台还是小平台,要与资本进行有机结合,小企业融资比较难,并入到生态链以后,融资就不难了,这个是可以做到的。
未来,任何企业都是互联和物联的,所以现在做商业模式、产品、技术,一定要智能化、物联化。随着“5G”等标准的出台,将来物联成本也会很低。再结合生态链,既可以用股权的方式,又可以用战略的方式。大的平台要开放,越开放越好,只有开放了,才有发展。很多人认为开放是给别人机会,但是我认为开放是给自己机会。我们所有的平台将来都是免费的,会给大家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