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如何智能化?带着疑问,记者在社区北大门一侧见识到了这个“新玩意”。该装置长约3米、高1米左右,由称重区、垃圾分类回收区和有毒有害垃圾投放区、餐厨垃圾投放区4部分组成,垃圾分类回收区又设金属、塑料和纸类3个箱体。每个区域均用图文标识,称重区上方设有一块智能识别区,用于刷卡称重。
居民李莉为记者现场示范,只见她把一叠捆扎好的塑料瓶子放至称重台上,将手中智能卡放至识别区一刷,显示重量为500克。根据语音提示,李莉按键选择“塑料”按钮,塑料类垃圾桶的盖子自动打开,称重识别位置随即“吐出”一张二维码,她将二维码贴在垃圾上,再放进塑料垃圾桶内,桶盖随后自动关闭,全程不到1分钟。“垃圾投放完了,所得积分会通过智能卡返还至我的注册账户。你看,现在我的个人账户上已经积了500分,可以换一瓶清洁剂了,都是生活用品,很实用。”李莉打开手机微信,进入该装置的公众号,登录个人账号,向记者展示,“随时可以查询自己的积分情况,还能线上进行兑换交易,在社区便民服务站就能领取兑换物品,十分方便。 ”
“随着城市环卫水平的提高,现在大街小巷、社区的垃圾箱配置十分齐全,并进行了可回收、不可回收的分类。但实际上,垃圾实际分类率很低,多数生活垃圾仍是混杂处理。”碧水蓝天社区党总支书记刘玉华介绍,垃圾实际分类率低,主要由于居民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和垃圾分类的自觉意识。今年6月份,蚌埠市在该社区试点智能垃圾分类项目,由政府出资引进智能化装置,旨在引导居民养成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增强主动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试点以来,居民参与热情十分高涨,共回收了900多公斤可回收垃圾和80多公斤有害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