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垃圾发电?简言之就是对燃烧值较高的垃圾进行高温焚烧,产生的热能,再使发电机产生电能。需要思考的是,类似于“垃圾发电”等本是惠民的市政公用设施的建设,为何在许多城市,会“屡遭劫难”?各种“负面”消息还时常披露于报端?
由此不难想象,作为湖南省首个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会有“多艰难”?“这个首个”为何能在株洲“应运而生”?“这个首个”对全省、甚至全国的垃圾治理会有哪些示范作用?
株洲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占地面积176.7亩,一期设计日处理生活垃圾1000吨,配套建设2台1.2万千瓦发电机组。据2015年11月26日的《株洲日报》报道,时任省长的湖南省委书记杜家毫,曾于去年11月25日深入该项目调研。“是否达标排放?垃圾资源如何利用?” 考察中,杜家毫提出了连串环保问题。发电厂负责人逐一作答:烟气排放达到国家标准,二噁英排放达到欧盟2000标准。垃圾焚烧发电厂每年可焚烧发电1.08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36180吨标准煤。垃圾焚烧后的灰渣可加工生产人行道砖等市政建设材料。杜家毫说,株洲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为全省树立了样板,利于推动全省垃圾焚烧项目加快建设。
杜家毫指出,当前全省正在全面推进“两供两治”(城市供水、供气;城市污水治理、垃圾治理)设施建设,株洲要争做全省“两供两治”推进工作表率。
于是有人就问,许多城市难以做到的事,株洲又是怎么办成的呢?在株洲干了二十多年城管工作的市城管局副局长刘坚深有体会地说,不要怪市民素质差,其实,城市文明更多的是靠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优美的城市环境感染约束出来的,更多的是靠城市管理者与市民沟通互动出来的。多沟通、多倾听、多整改,是株洲的一个经验。他说,我注意到毛腾飞主持会议有一个习惯,就是认真听,反复问,问完了,还到现场看。仅垃圾处理项目,毛腾飞主持的包括专家、市民在内的大小会议“不计其数”。有一次,他到现场查看、询问,一直到晚上八九点钟,在现场吃的盒饭。民意“沟通畅通”了,市民就融入到了城市管理之中。
笔者在株洲亲历了一次“尴尬”,当时我与一位省直机关的朋友,行走在株洲的街头巷尾,朋友有烟瘾,抽完后,随手丢弃烟头。很快一位大妈叫住朋友,非让他捡起烟头不可。朋友很快意识到“严重性”,捡起了烟头。目前,这样的参与株洲城市管理的注册志愿者总人数达到53万人。在株洲,志愿者和市民,随时可以将城市管理存在的问题,用短信或微信发给城管局,问题便很快就能得到解决,发短信或微信的志愿者还能获得50到100元的信息奖,现在个人每月获得奖励的最高能达到五千。
在今年5月召开的湖南省委城市工作会议上,毛腾飞作典型发言时说,城市管理是篇大文章。对于株洲这个老工业城市来说,一大批企业正在关停并转,一大批重点项目正在加速建设,城市管理更是一篇难文章。2015年株洲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城市管理和体制创新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株洲的心得与经验是:
一、抓城市管理,要首先从城市规划这个源头抓起
规划是一个城市的龙头。没有高质量的规划,这个城市的档次品位就不会高,定好的规划不去严格执行,城市管理就会乱。编制规划要邀请市民共同参与,了解市民的意愿,更利于提高执行规划的自觉性。规划这个前端做好了,建设和管理这个后端就少了很多问题。好的规划,需要严格执行,于是,株洲出台了建设项目规划审批“二十不”,把规划执行的底线划出来,使之具体化、条文化、刚性化。比如,株洲想打造成“中央公园”,但其中有块83亩的商住用地,早拍卖出去了,市值近2个亿,破坏了绿轴,为严格执行规划,市里坚决置换回来,作为绿化用地,得到了住建部的表扬。
二、抓城市管理,要善于运用市场的办法
城市管理有政府管的事,也有是市场管的事。株洲把扫地的事交给了市场,政府只负责来制定卫生标准,用电子眼来监督,同时让城管监督员来发现问题,并制定奖罚措施,对市区19家保洁公司实行末位淘汰制。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能发挥作用的地方,政府不越俎代庖。随后,又在渣土运输、垃圾清运、市政维护等领域推行市场化改革,提高了管理效益。
三、抓城市管理,要注重用硬项目支撑软管理
比如,株洲的垃圾填埋场,用了几十年了,附近的居民怨声载道。投资6亿元新建的垃圾焚烧发电厂去年建成运行后,彻底解决了垃圾带来的污染问题,而且垃圾变废为宝。围绕治“堵”,株洲启动了城区“百条道路畅通工程”,确保交通成环成网。围绕治“污”,株洲近三年投资150亿元,实施1002个项目,关停企业及生产线近200家(条),拆除烟囱115根。大力度推进清水塘老工业区整体搬迁改造。湘江株洲段水质保持Ⅲ类标准,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逐年增加,2015年比2014年增加47天。围绕管理升级,正在全力推进海绵城市和智慧株洲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建设。
四、抓城市管理,要让全体市民来管理城市
株洲在城市管理的理念上,就是让“人民来管理城市”。2014年为5900名环卫工人加了工资、购买了“五险”、提供廉租房、开放机关食堂免费供应午餐,还建了57个爱心休息室,有效改善了他们的工作生活条件,今年还邀请环卫工人免费乘坐株洲自己生产的直升机鸟瞰株洲美景,见证城市发展。积极倡导志愿服务,发展志愿服务队伍900个。把市民和政府的关系从“你和我”变成了“我们”,增强了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自豪感、归属感。
笔者曾陪同多家央企老总到株洲考察,在株洲的中国航发南方公司彭建武介绍说,即使是在沿海城市,也常能见到“挖了补,补了修,修了又挖”的现象。这样的“城市病”,在以前,就是株洲城市管理的“重症”,那时“全国十大污染城市”的“帽子”就是株洲的城市特质,这当然与株洲历史上的“黑大粗”与“重化工”老工业城市的产业结构,有深度关联。但近年来,株洲己告别了这样的“城市病”。城市变美了,来株洲投资的自然多了。
北京大学石宇良教授说,曾经被称为是湖南“东北”的老工业城市株洲,由于“早阵痛早转型”,于是实现了早升级,使这个“全国十大污染城市”变成了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卫生城市,2015年还获得了国务院“稳增长”大奖(湖南唯一,全国仅20几个城市)。由此带来的是,新动力助力老工业城市株洲市“华丽转身”,株洲发展势头也在逐渐加快。株洲实现了经济结构向好,经济韧性增强、潜力足稳增长的好势头。株洲的城市管理已形成“城市不得病、少得病和有病快治”的治理体系,展现的则是株洲治理能力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