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育秧、栽插、田间管理到收割、深耕埋茬、机械施肥、粮食烘干……粮食生产全程“机器换人”。在扬州江都区采访了解到,该区按照国家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规划,初步实现了“种(子)、肥、药、耕、耙、种、收、管、加、储”全过程机械化,全区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高于85%,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已低于20%。
高于85%与低于20%,这两个指标意味着,粮食生产从此告别了“三弯腰”时代。
烘干机只“吃”秸秆,节能环保
稻谷收割时节如果遇上雨水天气,收割的稻谷不能及时晒干,就会发芽霉变,给农户造成损失。今年秋冬以来持续阴雨寡照天气,稻谷烘干机成了广大晚稻种植户眼中的“香饽饽”,在关键时刻帮上了大忙。
“轰隆隆、轰隆隆……”昨日,在江都区浦头镇阿贵农机合作社粮食烘干中心看到,9台稻谷烘干机正在不停作业,陆陆续续有农户把满载稻谷的货车开进烘干中心,从车上卸下一袋袋稻谷,投进烘干机里。“今年晚稻水分含量比较高,平均烘干时间至少需要15个小时,9台烘干机一次可烘干135吨。”该合作社负责人韩加桂介绍说,由于雨水多,今年晚稻含水量普遍超过了20%,高的超过了30%,要达到13.5%的国家收购标准,每一批稻谷都需要烘干十几个小时。
“我们的烘干机全部用秸秆颗粒作燃料,既解决了秸秆大田焚烧问题,净化了空气环境,又节约了能源成本,可谓一举两得。”在王庄村加迟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工作”了大半个月的粮食烘干机,终于歇下来“喘了一口气”。合作社负责人王加迟捧起一把尚有余温的稻谷,拍拍烘干房里这位合作社“新成员”得意地说:“最近这个把月不断有阴雨,烘干机派上大用场,收割机把稻子收下来直接运到烘干房,没有太阳晒,粮食照样可以干。”
“人减机增”解决谁来种地难题
“一旦规模上去了,机械化是必走之路。”江都农机局局长张永新认为,城市化、工业化快速推进,促使农村大量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解决“谁来种地”难题,农业机械化将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导方式,而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难点就在种植和烘干环节,必须以整体机械化的推进促进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全面提高。
江都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全国农机化示范区,农机化综合装备水平位居全省前列。去年,农业部启动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并将江苏确定为全国首批整体推进示范省。江都抢抓机遇,出台扶持政策,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在全省率先启动实施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镇创建,并且确定了“耕整地、种植、植保、收获、烘干”五个环节,比国家制定的指标还多了“植保”和“烘干”两个环节。
“农机几乎是所有农业技术的载体,是贯穿农艺全过程的要素。所以,把机械化问题解决了,粮食生产乃至整个农业生产的诸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张永新说,“人减、机增”的趋势不可逆转,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人数下降,必然导致农业机械装备增多,机械化水平大幅提高。
全程机械化,“放心粮”不落地
“收割机收割完,直接卸到运粮车上,运到合作社后直接进入烘干机烘干,完了就可以卖到粮库,收割、运输、烘干一条龙机械化,全过程不落地。”在采访中,江都多位建成烘干机房的农民种植大户和稻米加工企业主表示,机械化烘干不仅解决了粮食晾晒问题,还让粮食生产全过程不落地。机械化延伸到了产后初加工环节,粮食的生产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既便捷又干净。
“有了烘干机,不仅效率上来了,还能把粮食卖上好价钱。”韩加桂说,稻谷经过烘干后品质更好,每斤价格能比普通稻谷高5分钱,自己一早就与稻米加工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农民只要将稻子送过来,按含水量折算后可以直接出售拿现金,省去了往返运输交易成本;他这边则在烘干机的进料口加装了初清系统,既减少了进料产生的粉尘,还让粮食的品质又提高了一个档次,这样就形成了良性循环的服务链条,农民、合作社、加工户三方共同受益的同时,还能让消费者吃上不落地的“放心粮”,可谓一举多得。
粮食生产机械化的全线推进,不仅能有效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让我们能够吃得饱,更能大大提高粮食生产的可控程度,解决吃得好、吃得上放心粮的问题。市农机局负责人说:“农业机械化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今后我市将把粮食生产机械化工作的重点转向烘干环节,力争通过五年左右的努力,使全市粮食烘干机械化水平达到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