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蔬菜生产国,“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蔬菜播种总面积达到3.3亿亩,总产量约7.85亿吨,产值约1.5万亿元。对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贡献1000多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15%。直接从事蔬菜生产的人员约9000万。”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杜永臣介绍道。据了解,在种植业中,蔬菜仅次于粮食作物居第二位。但是,蔬菜种植业却不像表面看上去那么生机盎然,很多问题都制约着这个产业的发展。
发展蔬菜生产机械化已迫在眉睫
“目前我国蔬菜生产整体存在三方面的特点,一是组织化程度低,生产无计划;二是机械化程度低,人力成本高;三是标准化程度低,产量、质量不稳定。”杜永臣表示,“当然,目前存在于我国蔬菜种植业中最大的问题就是人工成本过高。”据调查,人工费已成为蔬菜生产成本的最主要部分,“目前直接从事茄果类蔬菜生产的劳动力成本占总成本的50%左右,从事叶菜类生产的劳动力成本占总成本的60%左右,从而出现了蔬菜价格和利益‘中间笑、两头叫’的局面。”江苏省农机具开发应用中心研究员马拯胞坦言。随着农村人口的转移,农村人口的老龄化问题越来越突出,农村劳动力紧缺的问题日益严重,能够从事蔬菜种植、田间管理、收获生产的劳动力越来越少,蔬菜基地普遍存在“找人难”的问题。据统计,现在从事蔬菜生产的男性劳动力年龄都在60岁左右,女性年龄在50岁以上,而年轻劳动力几乎没有。“以江苏省为例,蔬菜是江苏产值最大的农作物。但是,苏南、苏中不少蔬菜基地从苏北、安徽等地请农民,包吃包住,人员的紧缺不但提高了蔬菜生产成本而且将逐步制约蔬菜生产规模。”马拯胞说。
虽然人工成本不断上升,但蔬菜依旧是增加农民收入最好的产业之一。居民对蔬菜刚性需求增长、城郊基地减少、高素质劳动力流失的三重压力之下,保障蔬菜生产产量增加、质量安全、价格稳定的难度越来越大,用工贵、用工难的问题在蔬菜生产中也更加突显,因此,我国迫切需要加快推进蔬菜生产机械化进程。对此,杜永臣指出,“加快推进蔬菜生产全程机械化进程。首先,这是节约人工成本、提高生产效益的迫切要求;第二,这是减低劳动强度、改善劳动环境的迫切要求;第三,是适应城镇化、解决劳动力短缺的迫切要求;第四,是提高作业效率、发展新型经营主体的迫切要求;第五,是改变传统作业,实现产业信息化、智能化的迫切要求。”只有全程的机械化才能真正实现蔬菜生产的高效率和低成本。
蔬菜机械化面对的三道“坎”
我国蔬菜生产机械化问题已经引起了业内专家的关注,在今年中国国际农机展览会上,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研究员李延云就对蔬菜机械提出自己的意见,“通过展会可以看出,我国粮食作物的农机具种类和数量已经发展得非常好了,但是蔬菜这方面的机具还相当匮乏。据我了解,在日本,蔬菜生产的机械化程度已经非常高了,几乎每个生产环节都有相应的机械,而我国在这方面还有较大差距。”造成我国蔬菜生产机械化水平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核心问题还是三道“坎”。
蔬菜种类多、差异大,种植制度不规范是蔬菜生产机械化推广道路上的第一道坎。据统计,我国常年生产蔬菜品种有14大类150多种。另外,我国地域辽阔,南北跨纬度范围大,气候差异导致蔬菜种植茬口多样,通常北方地区年生产蔬菜2—3茬,南方地区年生产蔬菜3—4茬。蔬菜种类如此繁多,地区间种植习惯的差异也较大,导致蔬菜种植从整地到播种、移栽都缺少统一的种植规范。“从耕整地到移栽、收获等环节农艺各不相同,没有统一的种植标准,很难实现机械化的规模生产。从商业价值的角度考虑,任何一个农机生产企业,都难以实现150多种蔬菜生产的全程机械化。与大宗粮食作物相比,蔬菜生产机械的研发和推广更加复杂。”面对蔬菜机械化推广难的问题,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研究员陈永生解释道。
田块散、空间小,园区建设不标准是蔬菜生产机械化推广道路上的第二道坎。据统计,我国从事商品蔬菜生产的农户逾5000万,但是75%的菜农种植面积小于0.5亩,对此,陈永生说,“目前我国蔬菜生产主要集中在小农户,据统计生产蔬菜的农户种植面积大于5亩的只占总农户数量的1.4%。传统的小田块种植模式,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而近年来如雨后春笋般出来的蔬菜种植农场和园区,大多在建设初期又忽略了机械化生产的匹配。相当多的蔬菜设施空间小、不标准,作业机械‘路难走、门难进、边难耕、头难掉’的现象普遍存在。”
关注少、投入小,装备技术储备少是蔬菜生产机械化推广道路上的第三道坎。长期以来,受“重粮食,轻蔬菜;重农艺,轻装备;重设施,轻机具”等种植思想的影响,蔬菜生产机械还只是配角,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陈永生坦言,“国内农机生产企业在蔬菜机械上的关注时间短、科研投入少、技术储备少,国内实用、好用的设备不多,目前蔬菜机械仍是以进口为主,造成了购买成本高。”在蔬菜生产专用动力平台、高速移栽、机械收获等关键技术方面还未取得突破,在育苗、整地、田间管理等环节机械不配套、效率低、作业质量差的问题也非常突出,“单一环节的机械化,又并未过多地降低用户的使用成本。”陈永生说。另外,从农机企业的角度来看,由于蔬菜生产环节多、机具品种多、使用时间短等现实问题,造成蔬菜机械生产和使用成本较高,装备企业生产机械和蔬菜加工企业购置机械的积极性都受到影响,形成了目前产业有迫切需求但市场无装备可选的尴尬局面。
“由于国内蔬菜机械化仍处于市场培育期,种植习惯和农艺在短期内难以统一,我们认为,蔬菜机械的推广仍将以‘农机农艺互相靠近定制开发’的模式,逐步推进蔬菜生产的全程机械化,在市场培育阶段,蔬菜机械仍难以实现工业化、标准化生产,市场将呈现以进口蔬菜机械为主,逐步国产化的过程。纵观全球专业的蔬菜机械生产企业,基本都是小规模技术型企业,以全球市场作为支撑。蔬菜产业的机械化率与其产业地位落差巨大,蔬菜生产全程机械化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陈永生对未来我国蔬菜生产机械化发展信心满满。
提升蔬菜机械化水平前途光明
陈永生指出,“提升蔬菜机械化水平是一个系统工程。”近几年,《全国蔬菜产业发展十年规划》的发布以及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菜篮子”生产,足见政府对于蔬菜生产问题的重视。将“菜篮子”牢牢提在中国人自己手里还要依靠机械化。
由于我国不同区域种植蔬菜差异性较大,其机械化推广方式与主要推广机具也不尽相同,但相同的是各地农机部门都加大对蔬菜机械生产的推广力度,通过明确机械化生产目标、加大机具投入力度、补贴倾斜、树立示范典型等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推进效果。其中,北京市以露地甘蓝、钢架大棚西红柿、日光温室小白菜为重点,开展全程机械化试验示范;上海以绿叶蔬菜产业体系为支撑,开展绿叶菜生产全程机械化试验示范;江苏省以农机三新工程项目为抓手,以典型基地为载体,率先建立150万亩永久性蔬菜基地,推进设施和露地蔬菜机械化;成都建立5个核心示范基地,引进国内外先进机具,推进胡萝卜、生菜、甘蓝生产全程机械化。另外,我国新涌现出来的多种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蔬菜机械化发展,“目前,保守估计我国蔬菜专业合作社超过6万个,通过土地流转建立生产基地,发展产销一体经营,有的合作社规模达到几百亩甚至上万亩。规模化生产大大促进了蔬菜生产机械化水平提高。”杜永臣说。
“土地流转,促使规模化、专业化的种植园区和农场越来越多,也就对解决各品种蔬菜生产的全程机械化整体解决方案提出了要求,政府以及科研部门应该致力于为农户提供全程机械化整体解决方案和服务,促进农艺的标准与统一,这样更易于实现蔬菜生产的全程机械化。”陈永生指出,“另外,在加大力度研发和优化作业装备技术的同时,需要把多项技术结合起来,强化农机和农艺的融合。多学科、多部门协同,集成创新六要素:经济适用的装备技术支撑、完备先进的园区规划建设、方便作业的棚室设施结构、简化规范的栽培农艺要求、因地制宜的机具选型配置、完整统一的作业质量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