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贪小冒领积分
“绿色账户”是由市政府实施,鼓励生活垃圾分类减量的试点机制,市民一旦确实做到分类,就可以获得账户积分,累积到一定数量后还能兑换抵用券或实物奖品等。然而,近日家住普陀区管弄路252弄的金女士发现,她所在小区获得绿色账户积分的标准有些过于“随意”,甚至有一些人根本不分类垃圾就拿去丢,也可以扫描二维码获得积分。“根本没人管,大家随便丢,管理员反正都给扫码,垃圾分类形同虚设啊!”金女士愤愤说道。
金女士表示,虽然自己从来没有兑换过积分,但每次丢垃圾还是会分类。对于一些不自觉的人,她也十分不理解:“‘绿色账户’的初衷是为了践行绿色环保,但有些人为了那一点点礼品就‘为了积分而积分’,甚至为了积分而‘冒领’积分,好端端的一个环保举措就这样‘变味’了。”金女士边说边不禁摇头。
相关部门无处罚权
对此,记者致电金女士所在小区居委了解情况。负责人朱小姐表示,金女士所反映的积分作假现象确有存在。“负责扫码的志愿者本身就是我们小区居民,难免有时会有‘人情分’,管理可能就没那么到位。”朱小姐介绍说,小区居民每天获得的积分上限是20分,只要把家中垃圾干湿分类,再分开来投递到垃圾箱,便一次可获得10分。志愿者每天会在上午的7~8时,下午的4~5时的时间段负责给居民扫码,“上午的扫码时间并不在我们居委会工作时间内,因此我们也没办法做到全时监管。”
“积分乱刷难道就无人管吗?”带者这个疑问,记者联系了普陀区石泉街道绿化市容所的负责人袁先生。袁先生说:“我们没有处罚权,在日常巡查中如果发现居民积分乱刷情况,也只能批评教育。”袁先生表示,环保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虽然目前存在一定问题,但至少通过“绿色账户”的活动,可以让大家开始对垃圾分类等环保问题有所重视。
推广标准有待细化
实际上,相关部门可以为“绿色账户”积分的获取制定更加详细定量的标准,而非现有的简单的定性标准,并以此减少类似冒领积分行为的出现。政府也可借鉴一些成型的垃圾分类制度,通过一些强制性的环保措施来推进垃圾分类工作。诸如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就将垃圾强制分为“资源垃圾”“厨余垃圾”“一般垃圾”三类来分别回收处理,违者会处以折合人民币数百元到上千元不等的罚款。同时,政府也可鼓励更多的民间组织加入到垃圾分类、回收垃圾处理的队伍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