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旧油壶换2个积分,2斤旧杂志换5个积分,再用积分换清洁剂、洗手液甚至食用油等日用品。
垃圾袋装剩菜剩饭、水果皮后,贴上自家二维码扔进分类垃圾箱,清运工人收垃圾时,扫扫二维码,这袋垃圾就可以积10~15个积分,下次业主又可以直接兑换日用品了。
昨天,在东西湖区的垃圾分类试点小区,记者看到居民们垃圾分类的热情都很高。
2013年市政府常务会议确定将东西湖区作为全市生活垃圾减量试点区域,也是全市惟一试点区,至今已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该区城管委副主任陈斗斗介绍,通过3年多的努力,试点区域的生活垃圾减量达到了20%以上。
这个20%意味着什么呢?
如果全武汉市垃圾减量也能达到这个数字的话,全市每天将减少2000吨垃圾,而武汉一个垃圾焚烧站一天可处理1000吨垃圾,这意味着全市一下子可以减少两个垃圾焚烧站了。
在社会对垃圾分类“虎头蛇尾”的普遍认识下,试点区的垃圾分类是怎么做到有始有终,成绩斐然的呢?昨天,记者进行了一番探访。
扫扫二维码,垃圾变日用品
昨天上午9点,轮到万科四季花城的吴莎值日了,她是小区垃圾分类的志愿者之一。小区里有100多名这样的志愿者,他们会轮流在垃圾投放高峰期指导居民合理分类,这样的工作,他们坚持了两年。这些志愿者都是小区的居民,他们在监督别人的同时,也会以身作则。
吴莎每天会把家里的垃圾进行分类后再处理。作为试点小区,物业专门设置了垃圾分类积分处。吴莎会把饮料瓶、废纸拿到物业换取积分。记者在积分处看到一张“垃圾分类积分标准”表:每公斤废报纸积6分、大油壶积2分、废旧电池每节积1分……而就在一旁的柜台里,放着用积分可以兑换的物品。20分兑鞋油、90分兑洗手液等等。记者数了数,总共可以兑换15种日常用品,小到一块肥皂,大到食用油。
吴莎说,她一个月可以积400-500分,再兑换这些日用品,足够用了。
不仅如此,有些试点小区,采用二维码自动识别技术,每户居民都有一个二维码,把分类好的垃圾装入垃圾袋后,贴上二维码,清运工人收垃圾时,直接扫二维码积分,居民再拿着积分兑换日用品。
东西湖区城管委垃圾分类专班负责人周金发介绍,全区有20个小区,61家机关事业单位、18所学校启动了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建成大件垃圾存放站、垃圾分拣处理间7间,投放餐余垃圾处理机11台。其中,8台餐余垃圾处理机已启用运行。
厨余垃圾不出小区自产自销
厨余垃圾脏兮兮,集中收集、运输容易二次污染,为此,东西湖区在部分试点小区内安装了小型厨余垃圾处理机,实现垃圾源头减量,就地转化为资源。
博大城市星座小区的居民若是养花花草草,或物业绿化需要有机肥,是不用再去购买的。小区居民自产的厨余垃圾直接进入小区内的厨余垃圾处理机,转化成有机肥,不仅供本小区居民使用,还够周边小区使用,真正实现了垃圾资源的循环利用。这种方式实施以来,试点区域的厨余垃圾日处理能力达20吨,减量10%以上。
区城管委副主任陈斗斗说,厨余垃圾循环处理模式成效不错,下一步,还会结合东西湖有农场、有食品工业园的优势,将厨余垃圾利用率进一步加大,让垃圾有自我造血的功能,最大化进行资源转化。
政企合作解决分类难题
为了实现垃圾分类真正的意义,东西湖区实行政企合作,破解难题。厨余垃圾转化成有机肥就是委托暄洁再生资源有限公司进行难题攻坚,效果不错。
同时,针对有害垃圾无处投放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武汉格林美资源循环有限公司垃圾无害化处理技术,指定其为区电子废弃物回收机构,该公司免费在垃圾分类试点小区提供废旧电池回收箱,并负责后续收运和处理,专业化管理解决了有害垃圾的末端处理问题
“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任重而道远。”陈斗斗说。目前,纸张、金属、玻璃等垃圾在前期市民参与的分类中已经做得很不错了,后期如果成为原材料,不能进入工厂,那么前期的努力效果会大打折扣。然而,这一类垃圾的再次回收、分拣却需投入很大的成本。
陈斗斗说,困难有,但攻坚却没有一丝松懈。下一步,将针对困难,进一步完善垃圾资源再利用的产业链,让它们有自我的造血功能,才会让垃圾分类有更大的实施意义。
今年将适当扩大试点
对目前垃圾分类后,存在的再次利用成本过高的困难,武汉市环境卫生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喻晓说,我国在垃圾资源再利用上,不存在技术难题,最大的难题是垃圾变成原材料过程中的成本问题。以金属垃圾为例,把它们转化成原材料的成本,比企业直接购买原材料的成本要大得多。所以,要想在垃圾处理的终端,接起循环利用的最后一环,需要对进行垃圾资源再利用的企业,进行政策上的倾斜,税收上的减免,让企业能从垃圾资源再利用中受益,才能最终扣进循环利用的关键一环,进入良性循环。
垃圾分类专班负责人周金发说,今年,东西湖区还将适当扩大试点,让更多市民享受分类垃圾带来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