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实施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重点举措为: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目标任务,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第十三次党代会部署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聚力创新,聚焦富民,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优生态、防风险各项工作,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上迈出坚实步伐,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着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优化需求结构,力促经济稳健增长。坚决落实“去降补”五大重点任务。去产能方面,深入实施淘汰落后产能、违法违规建设项目清理和联合执法三项行动,确保不新增钢铁产能,鼓励和支持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企业有序退出过剩产能。研究谋划以提升质量品牌、整合区域资源为主要任务的钢铁行业兼并重组。全年压减钢铁产能650万吨、煤炭产能18万吨、水泥产能90万吨、平板玻璃产能200万重量箱。去库存方面,坚持去库存与稳市场并重,既防过热又防风险,促进房地产市场供需平衡,逐步建立符合市场规律、购租并举的住房体系。突出分类指导、精准因城施策,重点化解三四线城市房地产较高库存,全省商品住宅去化周期保持稳定。同时重视商业办公类商品房去库存。去杠杆方面,积极稳妥推进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加大股权融资力度,重点降低企业杠杆率。积极鼓励优质企业发行企业债、公司债,支持具备条件企业上市融资,总结推广“债投贷联动”新型融资模式,非金融企业直接融资占比保持在29%左右。指导并支持各地化解政府债务风险。降成本方面,认真落实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的政策意见,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见效,完善小微企业转贷基金运作机制,努力降低制度性、交易性、经营性成本。补短板方面,继续实施5大领域补短板专项工程,完善补短板项目储备和推进机制。引导地方向优质投融资平台加大注资力度,优先支持新增注资平台发行债券。同时,着力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和干预,推动依靠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配置资源,为各类市场主体发展创造宽松环境,充分调动有效供给的创造性,进一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总增加值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
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持续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前沿高端规模发展。实施“互联网+”行动推进工程、物联网创新应用示范工程等20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专项工程,推进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加快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抓好国家新兴产业集聚区试点和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推进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继续实施企业制造装备升级和互联网化提升计划,促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推进中国制造2025苏南城市群试点示范建设。推进智能制造,建设一批智能车间,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加快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步伐,调整优化制造业布局,引导沿江和内陆地区及中心城市重化工产业有序向沿海地区转移,支持各市因地制宜推行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清单管理。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促进军用和民用技术相互利用。先进制造业占比提高1.5个百分点。不断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启动实施现代服务业专项行动计划,深入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持续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双百工程”和互联网平台经济“百千万”工程,促进现代金融、科技服务、信息技术、现代物流、商务服务、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发展,有效推动制造业向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中高端发展。依托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的路网、航道、空港枢纽,布局各具特色的现代物流产业集聚区。积极发展健康养老、现代旅游、智慧服务等潜力领域,深层次挖掘生活性服务业的增长潜力,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便利化、精细化、品质化提升。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坚持市场需求导向,以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动力,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支持宜兴、新沂、如皋、句容、沭阳等5个农村产业融合国家试点示范县建设,鼓励创建10个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先导示范区。培育发展比较优势明显的特色产业。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引导支持各地差别选择、错位发展,建设一批契合当地发展实际和资源禀赋条件的高精特新优产业园区。支持建设南京智能电网、苏州纳米、无锡物联网、常州石墨烯、镇江军民融合、泰州大健康、扬州智能装备、盐城环保、连云港临港先进制造、宿迁电子商务等,打造一批产业发展重点载体平台。
积极扩大有效需求。着力培育消费新增长点。顺应新兴服务消费增长迅速、中高端消费需求旺盛的新趋势,制定进一步扩大消费实施意见,支持“互联网+商贸”、“同线同标同质”等新业态新模式,改善产品和服务供给结构。加快发展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等幸福产业,扎实推进智慧信息、健康养老、教育文化、旅游休闲、绿色生态、农村新兴消费等六大消费工程,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创建一批旅游风情小镇。着力增加有效投入。保持投资规模稳定增长,重点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进一步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生态环保、健康旅游、重大基础设施等领域投资占比,推动更多资金投放到优质项目上,通过增量投入带动存量优化调整。省级重大项目完成年度投资5100亿元以上。继续发挥好国家专项建设基金、国家和省投资基金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加大与央企、知名外企、大型民企的对接力度,瞄准技术发展趋势和产业发展制高点,加快谋划、突破一批项目。着力促进外贸回稳向好。实施对外贸易“优进优出”行动计划,创新对外贸易方式,改善出口产品结构,支持市场采购贸易、跨境电子商务扩大试点,外贸进出口总额保持稳定。支持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示范区、淮安台资企业产业转移集聚服务示范区等平台深化对台合作;支持苏州工业园区开放创新综合试验和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试点试验。积极借鉴复制自贸区改革经验,健全同国际贸易投资规则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实现实际利用外资稳量提质。
大力振兴实体经济。认真落实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举措,发挥市场主导、政府引导作用,高效配置调度资金、土地、能源、劳动力等要素,全力支持实体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5%左右。加强质量管理和品牌建设,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和商标品牌战略三年行动计划,增加高水平产品和服务供给。加快建设公共服务平台,优化投资、土地、环保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服务流程,逐步清理和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规定和做法。加快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增强市场竞争力。完善激励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强政策解读和舆论宣传,在全社会营造支持和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浓厚氛围,努力增强社会预期和市场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