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振兴有了一个“新抓手”。
3月31日公布的《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 》(下称方案)提出,努力将自贸试验区建设成为提升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整体竞争力和对外开放水平的新引擎。
方案提出,要通过经过三至五年改革探索,形成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创新体系,引领东北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
辽宁自贸区意义重大。尽管振兴东北经济的文件已执行多年,但是东北经济并未全面好转。今年1-2月黑龙江、辽宁、吉林规模以上工业增速分别为1%、-6.9%、6.5%,经济仍存在较大的下行压力。
不过,上述自贸区方案提到了东北国企改革的问题,并提出要发展新的产业。
辽宁省副省长王大伟在3月31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指出,下一步将重点在自贸试验区内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探索多种所有制资本优势的互补,相互促进体制机制,完善国有企业治理模式和经营机制。
开拓混改试验田
方案提出,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完善国有企业治理模式和经营机制,实施分类监管和改革,探索健全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
对此,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认为,混合所有制改革当然不是关起门来,根据国家战略它要“引进来”、“走出去”。在自贸区进行混改,比自贸区之外利用外资资产重组方便很多。
“东北的软环境相对较弱,没有办法一下子把东北环境全面改善,这种情况下建自贸区,搞试验田是一个办法。”他说。
21世纪经济报道获悉,辽宁自贸试验区的实施范围119.89平方公里,涵盖大连、沈阳、营口3个片区。其自贸区需要加快发展一些新的产业,一些传统产业也要往此地集中。
比如方案要求,要完善有利于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体制机制,鼓励智能装备、海洋工程装备、航空制造等产业向自贸试验区集聚。加快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培育发展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耀认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传统产业居多,重化工业占比大,现在相当一部分产能严重过剩。所以现在要把“老字号”变成新的产业,要发展新的产业来替代传统产业,自贸区就是个很好的平台。
陈耀认为,东北营商环境需要改善,自贸区在环境改善方面会有大的变化,自贸区内基础设施等硬环境、政府的优惠政策等软环境的改善会使新型产业大步迈进。“这对于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是非常重要的方向。”
东北新引擎
辽宁自贸区的一个亮点在于,其要为整个东北服务,预计将成为东北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21世纪经济报道获悉,辽宁自贸区3个片区的定位,与黑龙江、吉林两省均有关。
其中大连片区重点发展港航物流、金融商贸等产业,推动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物流中心建设进程,形成面向东北亚开放合作的战略高地。沈阳片区、营口片区亦有结合各自特点的表述。
方案指出,要加快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扩大和丰富东北亚区域合作内涵,全面融入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巩固对日、对韩合作,加速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进一步扩大东北亚国际合作,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参与国际竞争。
王大伟表示,下一步要依托自贸试验区这个重要的平台,加快老工业基地结构调整,不断增强自贸试验区对东北地区的辐射功能。加速与东北其他地区口岸间相互联系和互通,推进东北地区在研发设计、生产销售、物流配送、人才交流等方面协调配合。
东北大学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副院长李凯指出,自贸区相当于一个开放的新平台、新高地、新窗口。自贸区贡献给社会最大的机制创新可能就是负面清单。除了列出来的不能做的产业外,其他的都可以做。实施负面清单后,机制体制有望实现创新,这样在新的体制下扩大开放领域效果会更好。
“自贸区的好处是很多新的产业可以得到发展,比如通过自贸区的建设,能把辽宁的金融业打开。新型产业就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现在要建设集约型的自贸区而不是粗放型的,里面产业应该是未来的增长点。”李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