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国内多年来累积起来的印刷技术研发力量,我们看到了这样一幅场景:印刷类研究所力量萎缩。国内原有国家级和省级印刷研究所十几家,但现在这些研究所仍能坚持搞研究的已经屈指可数了。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科研体制改革进程,逐步使这些实用技术类研究所断了皇粮,被推入市场,其中市场意识觉醒早的,开始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市场化运作,逐步变研发机构为生产机构,解决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问题。“这些研究所有了生产机构的支撑,再花功夫去做研发的动力不足,加上国家对他们的支持力度越来越有限,研究所的研发职能逐步萎缩了”,一位印企老总分析,研究所的自我封闭,自我循环,使他们逐步淡出了印刷技术研发队伍。
高校借信息及人才优势,理应在技术研发体系中占据重要角色。但高校的研究重在基础理论和学科建设,离实用技术研发还有不小距离。
再来看社会中介型研发组织,虽然在国外有这类组织的成功运作,协会也常常承担起组织者和领导者的角色,但在国内,这方力量还没有多少声音。
跳出印刷业,我们再来看看实用技术研发的通用模式。在国外,很多行业内的顶尖企业同时也是行业实用技术的主要研究者,他们的研发触角甚至常常延伸到了相关基础技术的层面;而在国内,方正、海尔等旗舰企业也纷纷成立了自己的研究院,以充足的技术储备支撑起企业的永续发展。
“印刷实用技术的研发主体只能是企业”,在《印刷经理人》进行的采访中,被访者就这一问题的答案惊人地一致。看来,以印刷企业为主角,联合高校、研究所甚至设备商、材料商的力量进行开放式研发,是目前印刷技术研发最可行的模式。
“但仅仅依靠印刷企业进行研发,力量偏弱,他们需要借力和补充。”以印刷企业为引力源,吸引社会上多种研发资源,形成合力,很多印刷企业打开大门,开放引智,收到了四两拨千斤之效。
最常用的形式,是课题的开放。上世纪90年代开业的陕西煤航电子票卡有限公司,瞄准了表格印刷领域,但陌生的行业、陌生的流程,使他们有些茫然。“我们请西安理工大学设计了商用表格印刷的工艺、标准和规范,所以一开始就有了一个相对科学的起点。”煤航的相关人士介绍,现在他们已经习惯于技术攻关找西安理工,有常年的合作。
课题开放之外,人员的开放与互通也被重视起来。新雅投资集团早在2000年就成立了新雅印刷技术研究所,研究所固定研究人员并不多,但兼职的比较多。既有企业内兼职的,也有企业外兼职的,高校老师居多。“这样可以解决科研人员匮乏的现状,对民营印刷企业尤其有吸引力”,新雅相关负责人解释。
走得更远的,是一些企业开始尝试研发组织结构的开放。温州市苍南县科技局把印刷业作为振兴当地经济的5大支柱产业之首,经费支持之外,还成立了印刷包装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中心的任务之一,就是加强当地印刷企业和研究所、院校的对接和科技合作,主要方式是促使企业和高校共建研究院。目前,中心已经推动建立了4个研究院,如江苏大学与浙江大发包装材料有限公司建立的龙发材料研究院等,这种校企共建的研究院在研究目标的设定、人员的调配等方面更能与企业的需要相吻合。
实际上,除了与高校、研究所进行各种层面的开放式合作,印刷企业也十分注重利用设备商、材料商的力量,进一步扩大研发合作的范围和领域。“印刷企业研发离不开上游的支持,某种程度上来说,印刷企业甚至十分倚重这种支持。”一位烟包印刷企业的资深人士介绍,“烟包印刷工艺上、技术上的很多改进都是靠上游企业来支撑的,比如油墨、特种纸张。如果研制成功,这些材料供应商就可以取得产品订单。所以说,这是一个双赢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