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近日了解到,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下称“全国股转系统”)公司业务部向主办券商下发通知,要求各家主办券商加强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融资租赁公司、商业保理公司、典当公司等具有金融属性的挂牌公司,以及通过子公司或其他形式开展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即P2P业务)挂牌公司的风险防控。
监管的一再升级也持续压缩了类金融企业挂牌新三板利用资本市场的空间。
“我们对监管升级并不出乎意料,实际上此次检查仍旧延续了去年5·27文件的思路,这也意味着类金融企业在新三板的日子要变得更不好过。”一位中信证券(600030,股吧)区域投行部的人士讲道。
类金融监管常态化
在该通知下发前的4月初,类金融属类中小贷公司的其中一家昌信农贷(831506)曝出了企业经营风险的危机。
昌信农贷目前累计借款8800万元、多笔借款逾尚未归并且实控人目前处于失联状态。除此之外,昌信农贷目前正处于苏州市公安局工业园区分局立案侦查中。在种种危机爆发后,公司大概率无法在截止日前披露年报,同时存在被终止挂牌的风险。
昌信农贷的事情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监管升级。而大多数类金融企业年报不理想也敲响了警钟。“此次针对类金融企业的监管就是风险事件爆发后,是此前一贯监管思路的延续。监管层不希望在新三板市场出现不可控的金融风险。”一位接近监管层的知情人士告诉记者。
此次通知内容也可以看作是全国股转系统对类似昌信农贷风险事件的摸底排查,希望可以防患于未然。
具体而言,全国股转系统要求各主办券商于2017年4月19日前,对上述类型的挂牌公司开展一次现场检查,并结合其2016年年度报告编制工作的持续督导情况,重点关注其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风险事项、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是否存在重大不确定性,并督导上述挂牌公司完善公司治理、加强信息披露。
但事实上,此次监管变化并不仅仅是临时的风险排查。相关的现场核查以及风险处置方案将成为常态化监管。
21世纪经济报道的记者了解到,全国股转系统要求今后各主办券商应当每月通过现场检查等方式对上述挂牌公司进行检查,并每季度向监管员提交书面报告。如在检查过程中发现重大风险事项,应及时向监管员报告,并制定风险处置预案。
“这会进一步增加相关挂牌企业被监管的成本。对主办券商来说,相同的持续督导费用还要做更多的工作和风险应对。更多监管却匹配更少的红利,挂牌新三板正在越来越鸡肋。”前述中信证券人士讲道。
监管持续施压
正如上述人士所讲,在重重监管重压以及相关政策停摆之下,类金融企业在新三板市场的处境愈发尴尬。
2016年5月27日,监管层发布了《关于金融类企业挂牌融资有关事项的通知》。通知中也包含了对类金融企业的安排,监管层表示类金融企业由于“大多处于新兴阶段,所属细分行业发展尚不成熟,监管政策尚待进一步明确与统一,面临的监管形势错综复杂,行业风险突出”,暂不受理此类企业的挂牌申请。在审的企业则要终止审查,已取得挂牌函的撤销挂牌函,已挂牌的不得采用做市转让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该通知没有讲明是否暂停类金融企业定增融资,但根据各券商得到窗口指导显示,自2016年初起至今,类金融企业发行融资材料已不予受理。
随后出台的分层制度再次将类金融企业拒之门外,全国股转系统表示相关监管政策明确前类金融企业暂不允许进入创新层。
毫不夸张地说,目前新三板类金融企业处于冻结状态,没有新的企业挂牌,已挂牌的企业也无法享受诸多新三板政策红利。
“此前还是绩优股,现在一下子却成了‘黑五类’。”华南某类金融新三板企业董秘不无遗憾地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他所在企业正面临“兵粮寸断”的窘境:投资者仓皇出逃,股价急剧下挫,发行融资冻结。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调查采访了超过10家以上的类金融企业,所有公司董秘或者董事长都表示,目前新三板已经没有了类金融企业资本运作的空间。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新三板二级市场投资者也相继抛弃了类金融企业,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梳理,截至4月24日在有交易的几十家类金融企业中,已经有超过30家的公司股价徘徊在1元前后,多数公司股价已经跌破净资产,成为名副其实的“仙股”。
以新三板第一家挂牌的小贷公司鑫庄农贷(830958)为例,其最新年报显示净资产为1.26元每股,而其最新的收盘价则为0.66元每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