迅收网

行业资讯

下载手机APP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财经新闻 » 正文

北京社科院:建议高标准编制京津冀区域”微中心“建设规划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5-23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抢鲜报  浏览次数:17
核心提示:5月22日,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组织编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发布的2017年《区域蓝皮书》(下称”《蓝皮书》“)提出关于高标

5月22日,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组织编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发布的2017年《区域蓝皮书》(下称”《蓝皮书》“)提出关于高标准编制京津冀区域“微中心”建设规划的建议。

此前,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 明确提出,“ 沿京沪、京广、京九、京承、京张、京秦等方向铁路通道,选择若干个中小城市,高起点、高标准建设若干定位明确、特色鲜明、职住合一、规模适度、专业化发展的‘微中心’”。

《蓝皮书》认为,“微中心”与北京中心城要保持合适的空间距离,建议在40~100公里范围内,以满足“微中心”与中心城之间“一小时通勤圈”的需求。同时规模面积控制在20~30平方公里,人口规模控制在20万以内。

“微中心”的选址区域要有较好的特色产业基础与发展潜力,且与北京有较紧密的产业联系。《蓝皮书》指出,应选择在那些特色产业基础较好,或者已经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重大项目的区域,优先考虑规划建设“微中心”。

《蓝皮书》建议,要做好顶层设计,高标准编制“微中心”建设规划。“微中心”作为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集中承接地、加快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抓手,其规划建设必须遵循内在发展规律,做好统筹规划与顶层设计。 要坚持高标准规划先行,高水平编制好“京津冀区域重点‘微中心’建设规划”。 同时要建立健全“微中心”规划建设的协调推进机制。在京津冀区域规划建设“微中心”要借鉴日本等国外经验,建议由京津冀三地政府及国家住建部、国土部等相关部门,共同研究、联合成立京津冀区域“微中心”建设推进委员会,统筹指导“微中心”的开发建设、运行和管理工作。

《蓝皮书》认为,要打造以市郊铁路为重点的“1小时通勤圈”。

努力形成以市郊铁路为重点,以高速公路和城乡主干道为支撑的交通网络,构筑起“微中心”与北京中心城区高效便捷的“1小时通勤圈”。同时,还要适度超前规划建设“微中心”的水、电、气、热及信息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微中心”运行保障能力。二是重点推进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以及酒店、会议等商务设施建设。

另外要探索体制机制与政策创新,健全“微中心”建设保障体系。

一是争取国家和三地政府的支持,加大对“微中心”建设用地指标的倾斜,优先满足非首都功能疏解重大项目的用地需求。

二是研究制订“加快京津冀区域重点‘微中心’开发建设的意见”,力争从土地、资金、公共服务等多方面,对“微中心”给予相应的政策优惠。比如,对疏解类项目主体给予成本补偿、经营过渡期资金补偿等支持;设立“京津冀区域重点‘微中心’投资建设基金”,用于支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及非首都功能疏解类重点项目建设。

三是探索建立以“微中心”为基本规划实施单元进行区域统筹的新机制,比如实施“微中心”集中建设区与城乡结合部、旧村改造“一体化”方案,努力实现职住平衡、产城融合。最后,还要积极引入和尝试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模式,充分发挥国内知名特色产业投资运营商、综合服务运营商的积极性,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私营企业等与政府部门进行合作,共同推进“微中心”开发建设。

《蓝皮书》建议,近期,在京津冀区域规划建设的“微中心”数量不宜过多,建议近期规划5-6个重点“微中心”集中打造,尽快形成设施完备、特色鲜明、产城融合、专业化发展的非首都功能集中承接地。


远期,可结合京津冀整体空间格局的优化以及城市群内优势产业链发展的需要,规划建设第二批乃至第三批“微中心”,最终形成以北京为核心、多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和特色功能的“微中心”共同簇拥下的京津冀大都市圈格局。

 
 
[ 行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付款方式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服务条款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最新发布 | 最新供应 | 最新公司 | 回收信息 | 粤ICP备14082258号-1

©2007-2018 广州迅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