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政协23日召开的“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专题协商会上,30位委员和地方代表、专家学者各抒己见,热议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委员们认为,要站在人民的立场,以人民为中心,深入发掘有泥土气息、有百姓体温的故事,靠故事鲜明生动地说明道理,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要真实、真诚地讲故事,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善于用形象的艺术真实地反映客观实际、真诚地阐述思想,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长王兴东认为,故事是人生的比喻,故事是真理思想的证据,用故事来输出价值观和思想,用故事来征服人心,就是软实力,是文化的力量。王兴东认为,讲好中国故事要靠思想、靠真诚、靠艺术的本质,急功近利是搞不了文化,讲不好故事的;讲好的故事,要对“三俗”说不,要传播正能量,不要因为票房而患得患失。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京剧院原院长吴江认为,我们经常说这些年好作品太少,实际上任何一部作品出来以后,都有一个普及、传播、反复磨炼的过程,有些戏要改十几年,才能真正形成影响,成为经典。他建议先从文化大奖、“五个一”工程奖,包括国家精品工程中选取好的作品来做文章,研究如何把这些文化的存量资产盘活,让我们的年轻人、新的艺术家们在老作品的基础上提升,再重新推出去。
全国政协委员、《求是》杂志社原总编辑张晓林认为,讲文化的故事,讲中国的故事,还是要讲好民族的发展、国家的发展这个故事,讲好了这个,文化自信就自然而然地建立起来了。
全国政协委员马德秀认为,青年是中国故事的重要听众。但通过教育使文化自信融入青年血脉,持久深入影响他们成长,在马德秀看来并不容易。“当代青年成长环境更加纷繁复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和方式面临多样化思潮、市场逐利性以及网络新媒体的挑战,青年人思想活跃,互联网让他们接触外部社会的机会大大增加。”她呼吁既要旗帜鲜明地通过课堂,让学生领略中华文化的魅力、中国发展的故事;又要润物无声地通过社会实践,让青年以脚步丈量祖国,读懂祖国。
制约中国好故事、好声音传播的瓶颈究竟是什么?全国政协委员朱永新的回答是,“缺少好翻译”。
“我国并不缺少顶尖的翻译人才,但是往往分散在各个系统或单位,没有形成一支能够代表国家最高翻译水准的专业队伍。”朱永新说,中国重要典籍的误读和误译“难防”,这些误读、误译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外国读者对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的有意或无意地歪曲与误解。同时,中华思想文化的一些核心术语的解释不一、翻译错讹,在国际上有时也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朱永新建议,统筹建立对外翻译和传播的“国家队”,健全专业资源整合和管理机制。针对涉及我国核心发展理念、中华人文精神的明显误读和歪曲,要及时作出正面回应,以正视听。对明确歪曲误解、抹黑我国国际形象并在国际上产生了负面影响的一些关键词翻译,要通过外交或文化渠道主动作出正面回应。
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曹育民委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说,故事要真实,“越真实,越能让人信服,要坚持不粉饰、不妄言、不忽悠,胡编乱造的话,故事讲得再生动,也起不到好作用”。曹育民还建议发动大家来讲故事,特别是把年轻人动员起来。曹育民说,辉煌的历史故事是中国人民历史实践的积淀,未来的故事也要靠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来编写。(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姜天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