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前后,陕西起良蔡侯纸博物馆馆长刘晓东一天比一天忙碌:除每天完善、修葺整个蔡侯纸文化苑内外的基本设施外,还要接待一拨又一拨前来观摩的八方人士。
更为重要的是,今年国庆前夕,香港举办中华五千年科技文明展,起良古法造纸被初定为参展文化遗产之一,科技部委托省科技厅、省对外科学技术交流中心先后几次来联系协商参展有关事宜。深圳创客7月中旬在西安举办国际非遗展,陕西省目前已确定4家参展,起良古法造纸亦是参展文化遗产之一。
5月17日,初夏的“金周至”生机盎然。记者再次踏进起良蔡侯纸文化苑,衣着朴素的刘晓东依旧没有豪言壮语。陕西科技大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5名学生正在拍摄纪录片,这是他们选取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的实践课程。
蔡侯纸文化苑内有两处核心区域:蔡侯纸博物馆和中国汉麻纸制作技艺传习所。作为享誉世界的中国四大文明之一,造纸术正在这里被完整复原,日渐成为新时代文化自信的亮丽名片,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书画家和各类学校的师生无不被它独特的文化魅力所震撼。
起良“弃粮”:手工造纸坊的历史印记
位于秦岭北麓周至县九峰镇起良村的蔡侯纸文化苑,坐落在起良小学的旁边。
起良村历史上就因造纸而闻名天下。起良造纸源于汉末,盛于两晋,从汉代起就是造纸“重镇”,曾为皇家造纸坊。
据传,安帝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因造纸被封为龙亭侯的蔡伦因宫廷斗争株连,被迫在其封地——洋县龙亭镇服毒自尽。他的族人为避免遭受牵连,向北逃出秦岭,在秦岭北麓沿山一带隐姓埋名。其中有两家人逃至当时的利泽里刘地(即今日起良村)。为了感谢村人的收留之恩,他们将蔡伦发明的造纸工艺原原本本传授给了当地村民。也因为传统的造纸工艺工序极其复杂,而且需要大量人手,于是起良村当初的刘姓、周姓、张姓等就结为互助组来造纸。文化大革命前,起良村几乎家家户户仍有纸坊,每个纸坊均设有“纸圣蔡伦祖师爷”的牌位和画像。现如今,每年正月十五、十六两天,村里都会举行祭祀蔡伦的大型民间活动。
据周至县志记载,起良村明朝前叫利泽里刘地,由于村里人都从事造纸,无人种田打粮,当时,任大理寺评事的刘垂芳联合太傅卿赵于魁上奏万历皇帝,请求鼓励起良人专门从事造纸行业,扩大生产规模,舍弃该村的田税粮赋,皇帝恩准,因此村名改为“弃粮村”,最后根据谐音更名为“起良村”。
古老的手工造纸术操作工序十分复杂,出一张成品纸要经过36道大工序和72道小工序,而且基本靠人力完成,需要付出超常的体力才能完成。在起良村,过去的家庭妇女们除了要做日常家务外,还要从早到晚在土墙上晒纸,这就有了时至今日仍在周至、户县沿山一带流传的谚语——“有女莫嫁起良村,从早到晚立墙根”。直到1974年,受工业造纸冲击等诸多因素影响,起良村千年碾砸构树皮的声音,一夜间戛然而止,造纸用的工具逐渐被全部损毁。
古法造纸:文化遗产焕发新魅力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大长国人志气,开幕式上不断展现的中华文明成果更是令人心潮澎湃。时任起良小学校长的刘晓东坐不住了,他想,作为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法造纸这门传统技艺在起良村祖祖辈辈传承1000多年,尽管工业技术飞速发展,但这独特的文化遗产决不能失传。
2010年,退休后的刘晓东开始踏上创业的新征程。
“蔡侯纸”俗称汉麻纸,完全采用蔡伦发明的造纸术和用楮树(构树)皮做原料,全过程纯手工,生产过程不使用任何化学品,对人和生态环境不会造成伤害和污染。
说到“蔡侯纸”的制作工艺流程,刘晓东一下子打开了话匣:“春暖花开就能快一点,天冷的时候就慢一点。从泡构树皮开始,前后制作大概需要一个月左右。因为古法造纸就是一个绿色环保、不停反复的复杂流程。历经泡皮、蒸皮、踩皮、踏对、切番、舂倒、打浆、杖道、捞纸、压纸、晒纸……36道大工序,72道小工序,道道工序要求严格,一张纸从原料到成品,历时一个月,经千锤百炼方才成形,整个过程采用最原始的工具和传统的工艺。”
谈及复原古法造纸初期的艰辛,古法造纸传承人、刘晓东堂弟刘李杰感慨地说:“从传习所生产出第一张蔡侯纸,到如今每天300张的产量,并没有产生过太多的经济效益。为了这个‘蔡侯纸’,刘晓东除了把自己有限的收入全部投入进去之外,还把我们家族的众多兄弟姐妹都拉了进来。古法造纸离不开传统工具,这些工具的收集和准备完全按照原来规格重新制作。且不说花去的费用,单要通过那些老艺人们的记忆把这些东西原模原样重新恢复就不容易。有的几经周折做成了,却不合格,只好拆了重做。为了寻找捞纸用的‘纸汉石’,刘晓东几次深入秦岭耿峪沟内几十公里,才找回了石板;为了找制作架子的材质干楸木,2010年的冬天,他顶着风雪跑遍了周边多个乡镇,才找回了几个板头;为了寻找制作帘子的马尾丝,他先后托朋友在宁夏、内蒙古、河北几地来回奔波……”
构树皮本身有药用,古法造出的“蔡侯纸”不只是用来书法绘画,还可以用来包点心、蔬果、中药,白酒厂还用它加藤条等制作成高档白酒原浆沉淀的盛器,此外它还是秦腔演员的卸妆用纸。早些年,起良村的土房糊墙糊顶棚就用“蔡侯纸”打底,结实耐用。就连骨折后用“蔡侯纸”抹上药,贴合固定身体部位,不仅透气,而且治愈快。
起良村里戛然而止的造纸声,在2010年农历三月十六蔡伦生日这天再度响起,中国汉麻纸制作技艺传习所通过恢复传统古法造纸技艺,造出了第一张“蔡侯纸”。
走进中国汉麻纸制作技艺传习所,手工造纸所用的工具一应俱全。蔡侯纸唯一的原料——构树皮整齐地堆在房角。收购构树会不会破坏植被?刘晓东笑着说:“才不会。秦岭山里有大量野生构树,手腕粗的构树砍伐后,第二年会长上来,而且一年时间会长得比原来还粗。”
汉麻纸整个制作过程,做工非常严格,每道工序都来不得半点马虎,否则将前功尽弃。总的加起来共有36道大工序、72道小工序,这和史料记载是相吻合的。由此可见,一张蔡侯纸需要历经千锤百炼方能完整出炉。古法制造的每个环节都不能出错,最重要的是打浆、捞纸和晒纸三个环节。刘晓东说:“浆好纸才会好,我们做浆不用烧碱,这在全国也是独一无二的。”
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创业7年来,刘晓东陆续投入500多万元,其中举债近400万元。“‘蔡侯纸’纸寿千年,自然毛边、纸质坚韧。在我们的博物馆里,还有一张保存至今用起良手工麻纸制作的清代道光年间的地契。虽然已经经过了上百年的岁月,但这张手工麻纸除了颜色略显陈旧外,和新制的手工麻纸并无两样,捏在手里光滑并富有韧性,稍作用力竟然也撕不破,微微泛黄的麻纸透露出古香古色的清韵。作为四大发明之一,它的文化价值、历史意义有彰显国粹、启示后人的作用。目前,起良古法造纸技艺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最大的梦想就是能申报成世界级非遗,给子孙后代留下这个宝贵的财富……”
传习创新:中华文明永放时代光芒
在蔡侯纸文化苑,刘晓东对记者说:“社会上有个别人总以为我们是个造纸作坊,是个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其实不然,我们仅仅是一个博物馆,一个汉麻纸制作技艺传习所。我们是7家首批中国手工造纸联盟成员单位之一,让优秀传统工艺传承下去是我最大的心愿。”
传习就是让手工工艺不能失传,但传习绝不仅仅是复古,也要根据现代人需要进行创新。起良蔡侯纸一改过去汉麻纸古无大纸的传统说法和做法,学习和采用了宣纸捞大纸的方法,把传统的汉麻纸做浆法与现代捞大纸的做法相结合,在保持原小规格(斗方)的同时,又成功造出了适合书画市场需求的整四尺、六尺的大规格白、黄色汉麻纸。
起良蔡侯纸到底好不好?刘晓东说,因为不用火碱,起良村汉麻纸在整个制作过程中完全遵照绿色、环保、不污染环境的原则,完整地保留了原植物原料的本色特征和本味,加上不添加任何化学品,全部手工制作,所以它的主要特征是:纸的韧度极强,用力拉扯不坏,这是任何纸张与其不可比拟的;纸味香,蔡侯纸保持着楮树的原味,香味四溢;寿命长,可保千年又何止千年;用途广,汉麻纸不仅是书画家创作传世作品的最佳用纸,还可应用于包装、装饰、制造、医药、科研及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一个偶然的机会,刘晓东听说斯里兰卡的象粪纸闻名遐迩,生产的明信片、本子等特殊旅游纪念品引起世界各地游客的浓厚兴趣。
大象是斯里兰卡的国宝,每头大象每天产生100公斤左右的粪便,聪敏的斯里兰卡商人利用大象粪便来造纸,因为使用了特殊的工艺,产品不但没有臭味,而且手感非常细腻。象粪造纸不仅给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也给斯里兰卡赢得了殊荣。2006年,在荷兰举办的“世界挑战”大赛中,象粪纸以其人与自然共处、有效利用和保护野生动物资源的创意一举夺冠。“象粪纸”于是成为斯里兰卡的国礼,政府首脑专门用来赠送给外国政要。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刘晓东很快想到大熊猫也是中国的国宝,陕西秦岭大熊猫繁育基地就位于周至县楼观台镇的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大熊猫是直肠动物,边吃边拉,食量惊人。一只大熊猫每天大约要吃70多斤青竹,但仅吸收其中30%的养分,其余部分均排出体外。一般情况下,养殖基地是把大熊猫粪便收集并晒干后焚烧成灰掩埋在地下。他便多次跑去讨教,拉回几麻袋熊猫粪进行试验。
经过反复试验,居然成功了,如今,中国汉麻纸制作技艺传习所已研发出一种融国粹和国宝于一体的高级纸品——“熊猫纸”。
“熊猫纸”以大熊猫粪便为主料,以构树皮浆和猕猴桃藤蔓浆为佐料。制作技艺完全是按照古汉麻纸造纸技艺的工艺流程来制作,基本上与构树皮的制作技艺一样,只不过是在配制纸浆的工艺上有所不同,更加复杂。“熊猫纸”的特征是:纸面粗糙,韧性也不如楮皮纸,但它散发着淡淡的竹草清香,具有竹质纸的特点和楮皮纸的优点。书法、绘画,笔润而不散,浓淡有致。
“熊猫纸”的问世更加坚定了刘晓东对传统工艺传承的信念,同时激发了他传习创新的浓厚兴趣。他在琢磨,随着大、中、小学生研学观摩的不断增多,怎样才能调动青少年动手参与的积极性?他尝试做出几种小规格的捞纸模具,“以一层或多层汉麻纸为底,上面铺上有色植物或者其他手工工艺品,可以尽情想象、无局限创作,再捞一层甚至多层纸浆覆盖在上面。然后放在太阳下晾晒,最后形成特有的固定形状,很多学生亲手来做,不仅很有成就感,最后装裱起来留存,很有纪念意义。”刘晓东解释道。
刘晓东给这种纸起了一个直观而又有想象力的名字:“太阳纸”。半坡博物馆、碑林博物馆几位专家对“太阳纸”给予高度评价。
随着起良古法造纸技艺的不断抢救、恢复,其弘扬传统文化的社会意义不断得到社会广泛认可。目前这里已成为陕西省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社会实践基地。“从2010年10月起,博物馆共接待西安市小学生和家长2万多人次、陕西小记者50多名、中学学生干部300多名、香港学生代表35名、陕西科技大学学生500多名、西安美院学生300多名。山东、福建、山西、河南甚至还有北京、上海高校的学生都来观摩古法造纸。孩子们参观后,都觉得很神奇。不少电视台进行了跟踪报道。”刘晓东说。
中国汉麻纸制作技艺传习所已经成为中小学校研学之旅目的地,蔡侯纸博物馆亦引起不少外国留学生的浓厚兴趣。
振兴计划:传统工艺迎来发展大机遇
刘晓东是个倔强的人。他坚信古法造纸工艺是见证人类文明史的活化石,一定会重新焕发生机。如今,在他的努力下,起良村古法造纸工艺被列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到了各级宣传文化部门的支持。
西安美术学院副院长姜怡翔表示:这个汉麻纸就相当于玉米酒,透过纸张泛黄的表象,渗化出内在的朴实大方,有岩画、壁画形式的美感,能比较好地表现出西北人或者陕西人的精神风貌和艺术特质。
目前,蔡侯纸博物馆每天平均能生产300张纸,每张纸能卖出40元的价格,已经远销广东、上海、天津等地。刘晓东说,蔡侯纸完全是纯手工制作,用过的书画家都觉得很好,但由于产量有限,一些书画研究院和大学美术系动辄要几十刀,根本没有办法满足,所以只好限量销售,以满足众多书画家的需求。
随着古法造纸技艺的不断发掘、恢复与传承,古法造纸这门传统工艺迎来了大发展的历史机遇。3月12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文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指出振兴传统工艺有助于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更好地发挥手工劳动的创造力,有助于促进就业,实现精准扶贫。该计划要求对符合规定的传统工艺相关项目以及特色文化产业传统工艺发展予以适当支持,将传统工艺展示、传习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十三五”时期文化旅游提升工程。
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是时代赋予当代中国人的历史使命。刚刚闭幕的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指出,文化是陕西形象的深厚底蕴,努力在延续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中启迪思想、滋养精神。
针对古法造纸传统工艺传习面临的难题,行业专家建议:一是加大抢救力度。在建立博物馆基础上,可以将整个造纸工艺的流程全程记录,将制作工具等实物保存,以便更好地研究挖掘它的独特性和历史文化价值。二是目前起良村能掌握造纸全部技艺的老艺人仅剩十余人,应将这些民间传统手工艺人加以保护,使其传统技艺得以传承。三是成立民间社团组织,依托这些组织最大限度地保护民间文化。
“古法造纸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绝不能仅仅用经济效益一个标准来衡量。只要有益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未来不管再遇到多大的困难,我都会义无反顾地坚持做下去。”刘晓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