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德外大街中直一号院的餐厨垃圾处理间里,两台大型机器正嗡嗡地运转着,散发出轻微的发酵气味。来自小区内2100多户居民和一个食堂的餐厨垃圾,被它们“吞”进去,进行“深加工”。
北京德外大街中直一号院的餐厨垃圾就地处理机器。 郭颖摄
“每台机器每天能处理500公斤的餐厨及厨余垃圾。”物业中心的工作人员孙春明说,通过生物降解的方式,70%多的餐厨及厨余垃圾在处理过程中变成了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剩下的成了有机肥原料。
这种对餐厨垃圾进行就地处理的方式,已在北京30多个中央机关食堂及学校中进行推广。北京市城管委固体废物管理处处长林晋文说,还有128家中央党政机关食堂正在安装餐厨垃圾就地处理设施。
不过,这种就地处理的方式多应用于以财政补贴为主的食堂,尚未在酒店、餐馆等地施行。
“中国特色”难题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建国指出,餐厨垃圾处理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难题。崇尚“以食为天”的中国人的餐饮习惯,决定了所产生的餐厨垃圾“高油、高盐”的特性,如果将其与生活垃圾混合堆放并进行焚烧和填埋,不仅资源化利用率低,而且易造成污染地下水和大气的环境问题。
不同于日本等国家由餐饮企业承担餐厨垃圾处理费用的做法,中国的餐饮单位所产生的餐厨垃圾目前不仅不用自己花钱处理,甚至有很多餐馆通过倒卖餐厨垃圾做“地沟油”或喂牲畜等生意。
中国人在餐饮方面的消费与日俱增,带来了餐厨垃圾的迅速增长。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问题尤其严重。
南宫餐厨垃圾处理中心的餐厨垃圾预处理设备。郭颖摄
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的数据显示,首都4万余家餐饮企业、党政机关、学校食堂每天产生的餐厨垃圾量接近2600吨,预计在2020年达到每日2900吨。全市现有10座餐厨垃圾处理站,加上餐厨垃圾就地处理设备,每天能处理2000吨左右。
今年初中国公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2016版),将“餐厨废弃物资源化无害化利用”,列为“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分项之一。
补齐处理能力“缺口”
为补齐每日高达数百吨的餐厨垃圾处理能力“缺口”,北京正在海淀、丰台、顺义等区新建餐厨垃圾集中处理设施,预计今年底试运行,餐厨垃圾日处理能力有望提高至2800吨。
位于北京大兴区的北京环卫集团南宫餐厨垃圾处理厂,设计日处理能力400吨。每天,餐厨垃圾专用运输车将定点餐馆和食堂的餐厨垃圾,运至此处集中处理。餐厨垃圾经过固液分离机进行预处理,所分离出的固体物质进入南宫垃圾菌肥厂堆肥系统,液体进入渗沥液处理厂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