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中央文明委授予马鞍山“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马鞍山人精心呵护这份城市发展的最高荣誉,倾力夯实文明创建的基础,守望共同的幸福家园。
2017年7月,烈日炎炎当空,创建温度更高。马鞍山全市200余万人民正在挥洒汗水、奋勇拼搏,以实际行动书写文明考卷,向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发起冲刺。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们在努力开展创建工作时也要问一问自己,为什么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想清楚了答案,思路会更清晰,脚步会更坚定,行动也会更精准。
巩固思想堡垒:争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排头兵”
精神文明创建诞生于改革开放初期,是人民群众群策群力、共建共享、改造社会、建设美好生活的创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研究情况,理顺思路,成为重要任务。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到了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高度。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精神文明建设作出指示,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强调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强调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要融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
文明城市创建,是市民素质、城市文明提升的过程,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的过程,更是从观念形态到实践形态的过程。
近年来,国家更是高度重视,把全面推进创建文明城市工作提高到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高度。今年4月份,中央文明委在张家港市召开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经验交流会,提出要站在新的起点上,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各方面全面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着力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城市文明程度、城市文化品位和群众生活质量,建设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的城市,为文明创建注入了新的内涵。
这些论述,都为全市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发展赋予了新的使命、新的要求,是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指导思想,也是深化文明城市创建的根本指针。学习好贯彻好中央精神,将思想统一到中央要求上来,创建工作就有了方向,有了底气,有了动力。
顺应时代潮流:全面推动城镇化发展水平
新型城镇化是时代发展潮流,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新型城镇化的“新”,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目的是造福城乡居民,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创造优美环境、优质服务、优良秩序。
在国家加快城镇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必须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使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统一、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城镇化进程相一致。
全市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始终抓住国家加快城镇化发展的重大机遇,将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在面上推开、在点上深入,着力补齐短板、充实内涵、拓展领域,实现以城带乡、辐射延伸,显著提升了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水平。创建期间,博望区博望镇、示范园区年陡镇太仓村、含山县陶厂镇卜李村、当涂县太白镇等一批“全国文明村镇”相继涌现,2015年,当涂县入列“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县级)”,示范带动全市范围内一批村镇生动活泼地创建开来。
文明贵在坚持:马鞍山文明城市创建已开展近30年
今年2月,全市党政机关道德讲堂第二十二届精神文明“双十佳”专场现场,感人肺腑的故事深深打动了现场观众,阵阵热烈的掌声表达了他们的由衷敬意和高度赞赏。
全市精神文明“双十佳”评选活动自上世纪80年代启动,至今已坚持了近30年,一届届“十佳道德模范”、“十佳道德模范集体”一直是马鞍山人的学习楷模和榜样,“双十佳”评选成了全市文明创建的一个亮丽品牌。
马鞍山市与创建文明城市结缘已久。20世纪80年代初,全市在全国“五讲四美”活动大旗下,号召“做文明市民、建文明城市”,创立精神文明“双十佳”评选等一系列活动,获得了全市人民的热烈响应,自1989年起,在全省创建文明城市竞赛活动多次名列前茅。90年代,全市以“把马路让出来、把垃圾装起来、把门前包起来”为突破口,深入开展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并将创建工作向街道社区、企事业机关单位、城乡结合部等群体和领域延伸,1999年荣膺首批“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称号。
跨入21世纪,全市如火如荼地开展了共建共享、和谐社区、文明市民、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经营、文明服务、文明校园、文明家庭、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等一系列创建活动,2008年当选全省首届文明城市。
扎实的文明基本功底,让“决胜一战”赢得水到渠成。自2009年成功跨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以来,全市不断巩固和发展创建成果,城市品位有效提升、发展环境显示改善、市民素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的家园变得更加绿色、和谐、美丽,成功实现了“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
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全市还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市、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市、全国科普示范市等一系列国家级荣誉,这些熠熠发光的奖牌,仍归于“文明”大格局。
一代代马鞍山人,筑起这座文明城。创建文明城市是全市一项持之以恒的长期工作,一个令人骄傲的优良传统,值得我们全市人民传承发扬光大。
文明之风长吹:创建惠民利民让城乡居民生活更美好
在马鞍山,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开展了近30年,老百姓依然热情不减、干劲不松。马鞍山人民的脑海里,文明像空气和阳光,无处不在、泽被城市每个角落。
文明创建何以在全市具有如此强的生命力?市文明办主任吴玲认为,归根究底在于创建活动能够为民、惠民、利民,创建成果能够共享。“老百姓在创建中感受到了城市的变化,获得了真正的实惠,参与的人就多了,参与热情也高了,创建有了群众基础,就有了持续发展的动力和生命力。
全市坚持开展专项行动,整治“脏乱差”。今年,全市大力推进城乡综合治理和全域环境整治,全市纳入改造计划的22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73个棚户区全面开工,29条水体、10条道路、64座公厕、9个农村乡镇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改造推进;清理城乡陈年积存垃圾近7万吨,清理废弃物、杂物1.2万吨,打捞水面漂浮物2200多吨,绿化家园89万平方米。
创建文明城市,不仅是城市面貌好了,关键是提升人的素质。全市坚持以德化人,精神文明建设润物无声。“礼让斑马线”文明交通活动、“益起来”志愿服务移动平台建设、“马鞍山好人”评选、“新乡贤”评选、道德讲堂巡讲、“好人节”、“邻里节”、“文明之歌”活动、移风易俗活动……文明,在一项项细致务实的创建载体中落实。
文明土壤孕育文明人。目前,全市中国好人达到74位、安徽好人44位,每年每季度评出“马鞍山好人”,更是遍布城乡各个行业。马鞍山市的全国、省、市文明单位、文明社区、全国最美志愿者服务社区比例持续上升,形成了马鞍山“好人高原”。
在迈向文明之城进程中,市民也享受到了文明“红利”,与此同时,勤劳质朴的马鞍山人也用自己的方式,对文明创建进行“反哺”。履行“门前三包”、投入志愿服务、养成良好习惯……他们将创建常态化、生活化,将文明形成习惯。
家园在一天天变美,生活在一天天变好,老百姓切实产生的“获得感”,就是文明创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荣誉必须守住:让我们齐心协力将“金字招牌”擦得更亮
全国文明城市是全市最为重要的国家级城市荣誉,是全市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的一张靓丽名片,也是全市广大干部群众最引以为自豪的一项荣誉。荣誉面前,文明创建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守旧更没有出路。荣誉的取得实属不易,珍惜保持荣誉责无旁贷。
今年中央文明办将开展的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是对全市近年来文明城市创建成果的一次大检阅和大促进。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把测评迎检当做当前一个阶段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要高度清醒地看到,当前全市的创建工作面临着新的要求、新的挑战。
测评标准更高。全市要紧紧围绕“一个全面推进、四个着力提升、建设‘三个城市’”,按照打造文明城市升级版的新部署、新要求开展创建。此外,全国文明城市测评将突出全覆盖、精细化的特点,更加注重市民教育、城市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和管护、落实中央文明办重点工作等方面是否精准到位,对全市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竞争十分激烈。作为中部地区的第一个全国文明城市,马鞍山曾经一枝独秀,然而随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深入推进,不少城市正后来居上。这次测评中与全市“同台竞技”的既有前四届87个全国文明城市,又有121个地级以上提名城市,仅从安徽省参评的6个全国提名城市来看,他们的创建工作热情非常高、投入也很大、水平持续提升,这些新当选的城市拥有后发优势,在硬件建设和管理等方面的优势还比较明显。
反观全市创建工作,还存在不少短板。比如环境卫生问题仍然突出,一些背街小巷、老旧小区、集贸市场还存在路面破损、脏乱差等问题,占道经营、乱停车、闯红灯等现象仍然存在,一些历年积留的重难点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市民文明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长效管理机制有待巩固完善等等。
创城易,守城难。在新要求、新挑战面前,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必须拿出抓铁有痕的百倍努力,一马当先的拼搏闯劲,以更加清醒的认识、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作风,全力打好测评迎检攻坚战,确保今年“大考”取得好成绩,努力把全国文明城市这块“金字招牌”擦得更亮。马鞍山的政府领导和人民对于全国文明城市的评比非常重视,年年都努力,力争建设一个文明靓丽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