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防治关键在于源头。排污企业能不能做到达标排放,关系到一个地方污染总量控制、污染防治的大局。
近日出台的《苏州市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工作计划(2017—2020年)实施方案》,从行业的角度,排摸、审视全市44类行业的工业企业污染源达标排放,有助于对全市工业污染源“过筛子”,让混在某些行业中的“南郭先生”现出原形。根据有关评估报告,今年以来,全市506家印染企业中,有23家涉及环境违法行为,应当便是这种结果。
污染排放有国家标准也有地方标准。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的“太湖新标”——《太湖地区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重点工业行业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是强制性标准,对六大行业的污水处理、排放提出了比国标要求更高的标准。当时,在苏州的排污企业中掀起了一个提标改造的热潮。以印染行业为例,在实践中,有一批企业通过技术攻关,探索出了不少有效的控污、防污、治污好做法。譬如“膜分离处理法”“树脂吸附法”“生物活性炭法”“臭氧生物活性炭法”等等。可以这么说,这些好做法是被倒逼出来的。如果没有“太湖新标”,也就没有苏州印染行业今天的局面。
与国内很多地方不同,苏州的环境容量、环境承载力十分有限,近年来环境资源已成为制约苏州发展的瓶颈。再加上,苏州又是制造业大市,污染物总量减排压力巨大。因此,对于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必须提出更高的要求。为此,苏州每年都会将一批建设项目“拒之门外”,譬如,2016年苏州劝退、拒批不符合环保要求建设项目132个。非但如此,已经在苏州的企业,只要不符合环保要求、属于落后产能的每年也都会关停一批、淘汰一批。应当说,在污染排放方面,“苏州标准”已经呼之欲出。因此,每个涉污行业都应当具备问题导向意识,多一些像火电行业超低排放改造一样的行业性提标改造行动,在苏州的绿色发展中争取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