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以来,云和县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五水共治、治污先行”决策部署和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处理试点有关要求,“创三新”打响垃圾分类处理攻坚战,力争全面改善乡村环境卫生面貌,为童话云和“大花园”建设添砖加瓦。截至目前,云和县累计投入建设资金150万元,完成25个行政村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受益农户3465户。
一、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建立上下联动发力垃圾分类的新机制。一是强化组织保障,确保“有人管”。云和县政府成立了以分管副县长为组长,政府办副主任、县农办主任为副组长,财政、国土、住建、教育等14个单位相关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对相关单位的工作职责作了进一步的明确,各乡镇(街道)也分别建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同时,每个成员单位确定具体的联络员,具体负责做好垃圾分类资源化减量化项目建设的对接、指导和服务工作。二是强化资金保障,确保“资金足”。整合山区经济、一事一议、卫生改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政策资金,加大农村垃圾分类投入。对垃圾分类处理村,计划每村补助1万元;对垃圾减量化处理点,每个点安排工程项目建设费50万元。充分调动农村集体和农户的积极性,以投资投劳等形式,参与农村垃圾分类工作,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群众自筹的资金整合机制。三是强化责任推动,确保“有人担”。县委、县政府把垃圾分类作为重点工程,纳入各乡镇(街道)的重要项目,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县乡两级制定《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化资源化处理工作实施方案》,分解目标任务,给各级书记明责加压,强化发展村级垃圾分类、提升基层服务能力的责任意识。
二、加强监督管理,着力构建农村垃圾分类规范运行的新体制。一是建设卫生费缴费制度。按照“村民自愿、量力而行”的原则,以人为单位,每年向村集体缴纳卫生费10元/人,困难户、低保户免交卫生费,收费用于农村环卫硬件投入、提高农村环卫保洁、清运人员的工资待遇、垃圾分类的宣传、治理、奖励等开支。同时,将每月农村卫生费收支情况在村务公开栏进行张榜公示,设置举报电话,全面接受群众监督。二是建立卫生“荣辱榜”制度。成立由村委书记为组长,村两委会班子为成员的专门评选小组,每月对农户垃圾源头分类、门前三包(包卫生、包绿化、包秩序)、门内达标,乱堆乱放、陈年垃圾、污水排放、畜禽放养等方面进行检查评分,根据检查结果评选出3个先进户以及促进户,在村里公示,并对先进户第一名给予20元左右的的物质奖励;对先进户第二名给予15元左右的的物质奖励;对先进户第三名给予10元左右的的物质奖励;对促进户进行上门指导督促整改。三是建立卫生网格化管理制度。开展以“村、组、户”三联创为内容的网格化管理,将行政村分成3个网格,每个网格设一组长,同时,按照“就近、方便、区域化管理”的原则,将所有党员、村民代表,纳入各网格小组,每个党员、村民代表分别联系3至5户农户,负责垃圾分类政策宣传、工作指导、巡查监督和考核评比工作。四是建立垃圾保洁员考核制度。每月开展垃圾保洁员工作效绩考核,主要考核垃圾保洁员是否实施分类运输、堆肥房分类是否彻底、堆肥房及周边卫生是否清洁、垃圾车的运行维护等。对阳光堆肥房中每发现不可烂垃圾一次扣除10元,连续三次被查且未整改到位的扣除当月1000元工资。被上级部门督查发现阳光堆肥房不可烂垃圾一次扣除50元。
三、创新思路和发展方式,突破瓶颈形成垃圾分类回收的新体系。云和县垃圾分类处理坚持从实际出发,既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又拓展思路、创新发展方式,积极建立“垃圾兑换超市、垃圾阳光房、垃圾中转站”三位一体的垃圾分类回收体系。一是推广“垃圾兑换超市”实施垃圾回收利用。云和在“六边三化三美”行动中,积极引导各村开办固定的或者流动的“垃圾兑换超市”。创办“垃圾兑换超市”,以垃圾兑换肥皂、牙膏、洗衣粉等生活用品。垃圾兑换超市采取“村民收集分类、定点兑换物资、政府补贴差价”的垃圾处理模式,村民通过收集塑料瓶、饮料罐、农药瓶(罐)、烟盒、烟蒂等垃圾可以在“垃圾兑换超市”兑换积分,依据兑换规则,达到相应数量的积分可以获取肥皂、洗洁精等生活用品。同时,政府每年将给予资金补助1万多元。目前,石塘、赤石、紧水滩、崇头、安溪、雾溪等6个乡镇的“垃圾兑换超市”已开张营业,困扰云和小城镇多年的“脏乱差”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二是建立沤肥“阳光房”实施就地堆肥处理。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化处理试点工作,在试点村建立沤肥“阳光房”,由保洁员每天将剩菜剩饭、动物内脏、作物秸秆等可堆肥垃圾统一倒入村内的“阳光房”房间后,通过太阳能采光板加温、添加高效微生物复合菌剂和管道通风,变为有机肥料,实现了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利用。如赤石乡以乡为单位,采用阳光房实施了赤石乡垃圾资源化减量化项目建设,直接受益7个村、4000余人。三是新建垃圾中转站实施垃圾集中收运。针对水资源保护区,公路沿线等主要重点领域,结合云和县633行动计划,按照标准化建设和美丽乡村风景线建设要求,因地制宜开展垃圾中转站提升改造,对公路沿线影响美观的简易垃圾中转站进行拆除,对要求新建的垃圾中转站按照“三位一体”的要求合理选址,并在垃圾中转站周围建设景观绿化、围墙等设施,体现垃圾中转站的实用性的同时,使之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亮点。由保洁员每天将不可腐烂的垃圾统一收集运至垃圾中转站,再由县环卫所统一清运至填埋场。目前,云和县投入资金100万元,赤石乡、雾溪乡沿线拆除10个简易垃圾中转站,预计年底前将建成3个垃圾中转站并投入使用。
人们产生的生活垃圾日趋增多,其中农村生活垃圾尤为突出。主要包括电池、灯管灯泡、农药瓶、油漆桶、废水银温度计、过期药品、墨盒、硒鼓、不可降解塑料制品(超薄塑料袋、农膜)等。这类垃圾量随着农村和城乡一体的发展,量在逐年增多,这类垃圾对农村生态环境潜在的危害性最大,需要特殊安全处理。如钮扣电池含有有毒重金属汞;充电电池含有有害重金属镉;干电池含汞、铅和酸碱类物质等对环境有害的物质。而废塑料制品难以分解,破坏土质,使植物生长减少30%;填埋后可能污染地下水;焚烧会产生有害气体。农村生活垃圾如何处理才能真正实现无害化?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怎么办?我们不禁担忧。因此,开展科普宣传,增强农民的环保意识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因为通过有效的环境教育塑造社会个体乃至社会组织的社会参与环保意识至关重要。
做好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需要广大农村居民的积极参与和配合,需要环保部门、新闻媒体和教学单位多下乡宣传普及环保知识。要善于结合并利用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全国爱国卫生月等,在公共场所悬挂环保宣传标语,组织广大干部、群众、学生开展环境卫生大扫除,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体进行宣传,举办群众参与性强的环保知识竞赛等活动,吸引广大居民积极参与,逐步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环境保护意识的宣传教育要从最贴近农民生活的细节入手,让环保知识以小妙招、小窍门的形式和他们“零距离”接触,拉近知识与生活的距离,消除农民的抵触情节,提高宣传效果。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的处理不仅要管得严,还要方法正确,另外需要政府的大力宣传,这些方法都要用到,才会起到很好的作用,垃圾兑换超市、垃圾阳光房、垃圾中转站是解决垃圾很好的方法,值得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