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小区是“生产”城市生活垃圾的主要渠道之一,因此很多城市在小区垃圾分类的推行上煞费苦心。据悉,去年长沙已有10个街道(镇)57个社区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试点。
近期,记者走访调查发现,垃圾分类除了存在小区内“混装”、“混运”的问题外,居民垃圾投放大多习惯性地“一包扔”,而一些小区特意配备的智能垃圾分类装置也惨遭冷落,形同虚设。
明明可以通过扔垃圾积分换物品的智能垃圾分类装备为何却被居民“冷落”?是什么成为钳制垃圾分类推进的后腿?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调查。
【现象】 新型垃圾分类装置被冷落
去年10月,长沙明确了2016年全市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试点的10个街道(镇)57个社区,其中包括岳麓区的咸嘉湖街道、望岳街道。
7月下旬,记者在岳麓区走访调查,共走访咸嘉新村社区、白鹤咀社区、桐荫里社区、新湘路社区、老虎岭社区等五个社区。发现周边不少小区都是垃圾分类的试点小区,带有标识的分类垃圾桶遍布小区各处,甚至还有几台智能垃圾分类装置。
其中,在咸嘉新村社区的嘉文苑正门口,记者就看到一台造型类似公交车站车棚的智能垃圾分类装置,分别可投放厨余垃圾和可回收物,并且还可以累计积分兑换生活用品。但记者看到,该垃圾桶的盖板一直处于打开状态,垃圾箱里面有少许垃圾。
记者在嘉文苑小区内的一栋楼下观察到,二十分钟内有两位居民出来扔垃圾,但都是直接将垃圾投放在楼下的绿色垃圾桶内,而设置在其200米开外地方的垃圾分类装置则被忽略。
“我们小区内大概有400多户人家,每户人家有分发厨余垃圾桶和认证卡,但基本没有什么效果。”一位80岁的李爷爷告诉记者,大多数居民还是图方便、不自觉,没有垃圾分类意识。
与此同时,记者在岳麓区咸嘉湖街道白鹤咀社区的沁园春?御院的东门和小区内也看到两台这样的智能垃圾分类装置。
记者依次打开类似不锈钢材质的装置五个盖板,发现里面零零散散有些垃圾,而另外两台类似公交车站车棚的智能垃圾分类装置的垃圾投放口已经前后扭转,被棚子背面封堵,且已经断电。与此同时,小区的每栋楼下的分体垃圾桶内倒是垃圾不少。
“目前整个小区也就三个这样的新型垃圾分类装置,分布在小区各处,这么大热天特意跑一圈去丢垃圾要出很多汗,确实不太方便,所以平常扔生活垃圾的话还是以扔到楼下的垃圾桶为主。”小区内一位住户表示,可以积分的智能垃圾分类装置有很长一段时候不能使用了。
【追踪】 垃圾投放口被封堵装置停用
就沁园春 御园小区内智能垃圾分类装置投放口被封堵无法使用的问题,白鹤咀社区公共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表示,第二代智能分类垃圾回收箱已准备就绪,将在此小区投放。
9月3日,记者再次前往沁园春 御院,发现该小区内的两台智能垃圾分类装置仍处于方向扭转被封堵的状态,与一个月前毫无两样。同时,记者也没有在小区内发现其他新的智能垃圾分类装置。
此外,在嘉文苑,记者当天也发现该小区内的智能垃圾分类装置被贴上了“机器正在升级暂停使用”的贴纸。“这个智能垃圾分类装置暂停使用已经有二十多天了。”咸嘉新村嘉文苑内的保安对记者如是说。
声音
分类投放后后续跟进应是重点
在此背景下,有业内人士表示,长沙在垃圾分类方面前期做了不少工作,但成效就不太明显。“咸嘉新村是长沙在垃圾分类方面最先一批做试点的地方,得到了相关部门的支持,像乐享乐投的智能分类垃圾桶已经更换到第二代了,但这个智能分类垃圾桶是非常昂贵的,单机器成本大概就要十几万,这样的话,如果相关部门一年补贴一个社区二十万或三十万,配备这个智能分类垃圾箱的费用就是很大的一个占比。但箱子立在那里只是一个硬件设备,如何保证居民把垃圾投放进去之后的后续运营其实才是重点,并不是箱子到位后,居民投放了,就完成了垃圾分类。”
该人士透露,一些智能分类垃圾装置最初宣传投放实行积分制,但由于垃圾回收价值低,且设备后续的维护、运营、管理成本越来越高,于是一些公司就可能会不太愿意持续去做这件事。“这样只做了前端,没有去做后端,就意味着只是卖了一台设备给这个社区,使得智能分类垃圾箱只能完成‘入驻’小区的使命,却不能承载将垃圾分类具体落地的职能。”
分析
垃圾分类缺乏可落地的长效机制
众所周知,垃圾分类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其中任何一个环节“掉链子”,分类效果都会大打折扣。
据介绍,正常情况下,相关部门对垃圾桶的配备是每年都会更新和配备的,但目前垃圾分类在具体可执行的落地政策问题尚未解决。
“就拿垃圾收集来说,它没有对应的部门和政策去推动,最终只是做了一个样子,徒有其表,沦为形式。比如农村,分发了两个桶,一个可回收一个不可回收,那我们在运输时就要从这里开始,实行分类收集,然后再分类处理,最终去向了不同的终端处理厂。但在城市,去年底长沙在五个区和部分街道进行试点,市里面也酌情地给予了一定资金的支持,各个区要自己配套执行这件事。但实际上,与真正将垃圾分类执行到底的费用相比只是杯水车薪,也没有完全从政策上去形成长效的机制,所以最终落到每个区里就大多只能是表面功夫。”一名业内人士认为,垃圾分类落地受阻的原因首先在于没有长效机制,其次是短效的机制也并没有被很好地完善和推动。
设备故障频现,好点子还要再“历练”
智能垃圾箱投入使用将近一个月,对培养和提高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有一定效果。但由于设备经常出现故障,小区居民仍觉得不是很方便。
“有时候在家把垃圾分好了类,噌噌地跑下楼来扔,结果发现要么盖子打不开,要么就是箱子容量不够放不下”“有时候二维码扫描也不够灵敏”“桶太高,小孩子够不着”“原来三个垃圾箱用得好好的,容量也大,现在少了一个,有时候没办法只得把垃圾放在外边”“维修不够及时,我家楼下那个垃圾箱都坏了三五天了,还没人过来修”大爷大妈们意见还不少。
对于居民反映的问题,技术人员郑先生表示,由于目前还处于试点阶段,对技术上的漏洞他们一直在不断修补。“电子识别区故障通常是供电不足造成的,我们正增派技术人员加大对设备的后续维修和养护力度。”
垃圾分类需要政府的大力宣传,不能只放几个智能垃圾桶就可以了,居民不会在乎那几个小钱而把垃圾放进智能垃圾桶的,那样很不方便的,所以提高居民对于垃圾分类正确的认识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