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襄州区迎来夏茬花生、玉米等农作物的收获时节,我总会想起小时候的场景:天刚蒙蒙亮,一家人就带着干粮和水到田间种地,一直忙到天黑,再连夜把割好的庄稼拉回家。即便这样,第二年青黄不接的时候,也依旧要为糊口发愁。
那时,我就萌发了一个梦想,让家人不再受饿,更要解放双手,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母有更多的时间抬头看看白云蓝天。
2013年一开春,我无意间得知,百事公司要在中部地区建土豆种植基地。我觉得这是一个好机会,但是跟大企业签合同,对农户种植规模和质量要求很高,扩大投入就意味着风险加大。当年中央一号文件给我吃了“定心丸”,文件提出,新增加的农业补贴要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倾斜。这让我下定决心在土地里刨出“金饭碗”。
我找到百事公司,跟对方签订了“一斤一元”的收购合同。拿到订单,我马上找来3名同学,注册成立了坤禾公司,当年就流转了1000多亩土地。
2016年,中央提出“马铃薯主粮化战略”,使得我们干劲更足了。以前,我们主要种小麦,一年下来平均家庭收入2万元左右。改种土豆后,家庭年收入大约4万元,比以前翻了一番。
今年,中央又提出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我们开展了“马铃薯―高粱(玉米)―大头菜”高效种植模式示范,预计亩产值将达到6000元以上。
亩产值6000元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数目,这对于一些农民来说是这就是他们的理想,发展农村经济需要抓住机遇,需要政府的重视,还需要弄农民伯伯自己努力,目前我国人均土地比较少,一部分年轻人出外打工,剩下的土地用来建设农村合作社,是很有必要的。
打赢脱贫攻坚战,归根到底要靠产业带动。在陕西延安、江西赣南、甘肃定西等贫困地区,“面朝黄土背朝天,地里难刨致富钱”曾是当地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近年来,这些地区坚持市场导向,找准自身优势,大力培育当地农业特色产业,苹果、脐橙、马铃薯等产业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质的跃升,昔日不起眼的“小蔬果”,如今已成为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的“顶梁柱”,就像陕西洛川县老庙镇北谷村苹果种植户潘晓平所说:“东奔西跑打工忙,不如地里建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