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推广垃圾分类之难,已是不争的事实,但问题的症结在哪儿呢?上海市一家权威调查机构近日进行了一项社会调查,68.7%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目前效果不好的重要原因是“全民参与度不高”。
这份名为“垃圾分类,真的这么难吗?”的在线调查,共有2000份样本总数,分男女两个组别,每个组别各1000份。每个组别中,依据年龄25岁以下、25岁~35岁、35岁~45岁及45岁以上4个年龄段进行划分,每个年龄段占25%。调查要求每位受访者注明自己的学历程度和目前所处状态。
1 垃圾分类得到大多数人认可
◆ 男性高学历者认识较多,但退休人员中仅17%表示了解
《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给出了推进我国垃圾分类的总体路线图。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建国认为,《方案》旨在推动我国形成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制度。
对于这样一个制度,普通民众有多少了解?在回答“您了解垃圾分类吗?”这个最基本的单选题时,总体结果显示,大多数人知晓并认可垃圾分类。2000名受访者中,表示“了解”的占43.4%,其中,男性组占44.8%,女性组占42.0%;“略知一二”的占43.1%。
数据进一步显示,对垃圾分类这件事,男性比女性、中青年比年长者、在职者比非在职人员,都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
在2000名受访者中,从接受教育程度看,高中学历(含中专职校)228人,大专学历438人,本科1183人,硕士及以上(含海外留学人士)的有151人。数据显示,学历越高对垃圾分类的了解度也越高,其中本科达到了49.1%,硕士及以上(含海外留学人士)达到了50.3%。
同时,受访者中“在职”者有1475名,其中47.1%表示了解“垃圾分类”;而在退休人员中,表示了解的仅占17%。这一结果改变了人们以往的认识,即认为家庭中的长辈因常常承担更多家务,理应对垃圾分类有更多的了解,可实际调查中,他们的了解度并不高。
关于“垃圾分类好处有什么”的探讨,68.4%的受访者表示,不同类型的垃圾分类处理,可促进资源的回收和再利用。可见,人们对分类的好处也是有一定认知的。
问及“对目前垃圾分类的实施效果如何”,10.3%的受访者认为“很好”, 26.8%则认为“不好”,而超过半数高达56.6%的受访者认为“有待提高”。
对此,有关专家认为,进行垃圾分类的前提是公众对此有比较深入了解,而这些数据说明对垃圾分类的教育力度,及宣传知识的细化程度还需要加强。
2 参与度不高首因是“设施不全”
◆ 仍有13.5%人啥也没干过,垃圾分类设施有却不多
认识度高、但参与度不高是垃圾分类工作推进的最大障碍。
在回答“你是否知道具体怎样垃圾分类”这一题时,表示“已经掌握”的只有28%;“知道一点,但具体操作时有点懵”者占多数,达63.8%;“完全不清楚”的有8.2%。
针对“小区是否实施垃圾分类”这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已实施”的仅为26.4%,“没有实施”的占36.1%,“虽然实施,但形同虚设”的占到了31.6%,而居民本身“没关心过”的占比6%。
进一步调查发现,受访者中,丢垃圾时会主动注意垃圾桶上的标识者占46.0%;家里收集生活垃圾时,将不同类型垃圾分装不同垃圾袋的占比19.5%;把干湿垃圾分开,尽量将垃圾处理干燥后再丢弃的有8.1%;会把电池和废旧家电放到专门回收点的有13.0%;“基本上啥都没干过的”居然也有13.5%。
是什么因素导致民众的参与度不高呢?市民给出的答案里,主要原因的是设施不全。
在列出的6个选项中,“分类设施不齐全”以28.2%的比例排在首位。
受访者傅先生表示,他居住的小区是个大型社区,有2700余户居民。相邻两栋楼的大门口,各放一个垃圾桶,一个写“湿垃圾”,另一个写“干垃圾”。而不少居民认为,垃圾桶数量太少,若严格按照标注扔垃圾的话根本扔不下,特别是湿垃圾桶;而有害垃圾也没有设置专门扔的地方。
对此,有关专家建议,做好基础设施建设是提高垃圾分类收效的前提。一方面急需完善分类运输设施,包括分类垃圾箱、分类运输车等;另一方面还需做好终端处理设施建设,如餐厨垃圾处理设施,废旧木材、废旧玻璃再利用设施,废旧电子产品拆解利用设施等。
上海自2014年“绿色账户”信息化平台开通以来到2016年底,已覆盖了200万户。针对其作用,调查机构也做了一项调查,其中,30.2%受访者对绿色账户这一项创新举措表示支持和赞同,27.8%的人则认为“奖励力度不够大,影响积极性”;17.9%的人认为“没什么约束机制相配套”;还有27.8%的人认为“绿色账户”主要是网上兑付,老年人和小孩不太会使用。
3 “不会区分垃圾 求带求指导”
◆ 51.8%人认为“太复杂”,超6成建议加大宣传力度
尽管《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对垃圾如何分类的描述已很清晰,可还是有不少人弄不明白,不会区分。
调查数据显示,有超半数达51.8%的受访者认为“太复杂了,头晕”。至于原因分析,有认为宣传不够广泛;也有人认为社区宣传工作做的不错,但讲解与实演更重要。
调查列举了几类常见垃圾,请受访者选出有害垃圾。列出的选项有:废电池、废塑料、过期药品、废弃油漆桶、废弃灯管、玻璃瓶6项,依据《方案》,这6项中,除了玻璃瓶属于第三类可回收物,其余均为有害垃圾。
然而结果显示,公众选择准确率并不高:对废塑料、过期药品、废弃油漆桶和废弃灯管,能准确认定出其为有害垃圾的受访者比例分别为54.7%、69.9%、71.9%和63.2%;对于可回收的玻璃瓶,有23.8%的受访者将其划归有害垃圾行列。不会区分垃圾,成了垃圾分类难以推广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
该从何处着手来提高分类的普及率和参与度?超过6成受访者表示,还是应该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如横向的,利用电视、广播、网络、报纸、宣传栏等各种形式,让上至80岁老人、下至几岁小孩,都对垃圾分类知识有足够的了解。又如纵向的,给每一个社区都配备垃圾分类专职工作人员和宣传人员,对做得好的个人进行表扬和奖励,对未达标的予以提醒和指导,让居民从内心形成自觉意识。
此外,受访者也提出了一些积极建议,比如要有明确的奖惩制度;更科学合理地设置垃圾回收的布点;用制度保证垃圾处理的每个环节配套衔接。也有不少人认为,企事业单位应该率先做出表率,指导和监督所在单位员工对垃圾进行严格分类。要把垃圾分类真正落到实处,还是需要每个人将其化为自觉自主行动,真正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高度来对待垃圾问题,由此,垃圾分类工程才能往前推进。
对于垃圾分类来说,想要实现第一就要加强宣传,现在有的人还不知道垃圾分类,你知道吗?所以宣传是第一位的,第二就是设备要准备好,而且要用好的设备,智能垃圾桶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没有的话,智能将就用普通的垃圾分类同来代替了,做到这两样就差不多了,但是工作远没有结束,长期的宣传才能起到持久的效果。
数据显示,虽然垃圾分类在我国已提出多年,但普通公众的认知度尚不尽如人意;即便自认“了解垃圾分类”,但在日常生活中,具体怎么分类、会不会自觉分类,还做得不够。在回答“生活中您会对垃圾分类吗”这个单选题时,表示“会”的占49.7%;“偶尔会”的占37.9%;“不会”的占12.5%;但在进一步询问“您知道对垃圾怎样具体分类”时,表示“知道”的只有28%;“知道一点,但具体操作时有点懵”者占多数,达63.8%;“完全不清楚”的有8.2%。
尽管对垃圾分类的好处不缺乏认知,但目前垃圾分类的现状尚不尽如人意。在受访者中,对垃圾分类效果认为“很好”的仅占10.3%,认为“不好”的占26.8%,觉得“说不清楚”的有6.4%,56.6%的受访者认为“有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