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刘国艳做客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主办的《经济热点面对面》第345期访谈节目,畅谈“创业热中的冷思考”。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9月18日讯(记者 杨淼)日前,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刘国艳做客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主办的《经济热点面对面》第345期访谈节目时谈到了应届毕业生创业的问题,她表示,应届毕业生创业是值得鼓励的,但是在创业之前需要有一个知识的积累,成功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据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日前有一篇文章在投资圈很火,叫《万众创业葬送了多少人》,里面提到“没有能力的、没有经验的、没有人脉的、家里没有钱的,老老实实工作。创业是一件厚积薄发的事情,年轻还是要多学习,少看创业课,多学学实际的,别老想搞个大新闻。”
软银亚洲信息基础投资基金总裁阎焱认为,创业是一个小众事件,通常只适应那些特定的人群。而现如今多数人急功近利把创业当成了投机行为。
对此,刘国艳表示,大学生创业确实有局限性。但是在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经济增长速度放慢,而每年大学生毕业学生很多,如果不鼓励大学生创业的话,可能很多学生就会面临就业问题,双创提出来以后,大学生就有了另外的就业渠道,可以选择创业来实现他的人生价值,是个好事。
但是,刘国艳也提到,目前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创业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她认为大学生在创业之前需要有知识的积累、基础的积累,需要有充分的准备,然后再去创业,成功的可能性会更大。
她举了一个上海创客的例子,创业者在创业初期干过物流、开过超市、许多事情他都实践过,后来在创业过程中,他发现应该将创业与自己所学专业相结合。于是他和他的老师同学共同开发了一款节能产品,目前在市场推广的非常成功。
刘国艳表示,一些创业者拿出所有的资金来创业,对于创业者本身而言决策时会受到限制,会出现不理智、一意孤行的现象,反而容易失败。她建议大学生在创业之前去找一些创投机构的人去聊一聊,把他们好的想法说出来征求一下这些创投机构的意见。这些创投机构本身对市场比较了解,也有一定的积累,可以提供一些很好的建议,对大学生后面的创业会很有帮助。
大学生创业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大学生刚出校门,缺乏创业的经验,建议还是找一份工作。历练一下,学习一下工作知识和经验,那样,创业成功率会更高一些。
创业,不是容易的事情。特别是在今天几乎所有商品都“供过于求”的条件下,开始创业就更加艰难。就连那些久经沙场的老的企业家都觉得经营很艰难,许多企业都不赚钱甚至亏损,可见创业实在是艰难的事情。既然拥有许多经营经验和雄厚资金实力的企业家都容易亏损,那毫无经验、资金匮乏、缺乏品牌和社会人脉关系的应届毕业生如果创业会遇到多少困难?亏损的概率实在太高。以我多年前搞过企业经营管理的体会,应届生最好先在相关企业上班工作一两年,积累了实战经验再独立创业,否则贸然去创业,一旦亏损赔本,不仅陷入人生低谷,而且连今后创业的自信心也可能丧失大半。因此,暂时不创业,是最明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