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行业环保督查一直持续着它的热度,中频炉的拆除也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可见目前钢铁行业存在多处弊端,而在进行改造后,没有了古老的生存方式,未来又将如何转型发展?
钢铁+环保
对于钢铁行业而言,首当其冲的就属环保措施了,目前国际一流钢企之所以能够与社会和谐共处,是因为其环保技术领先、环保投入力度大。我国钢企也要学会通过实现绿色发展来促进企业的转型发展,提升自身的绿色竞争力。
一些环保产业人士认为,随着钢铁业节能减排工作深入开展,以及对于行业短期内难以走出困境的预判,社会资金和技术将加快节奏进入钢铁业的环保产业大军,钢企与环保企业的融合也或将形成趋势。为此,国内钢铁企业须要及时进行调整,适应新常态下的环保发展趋势,尽快形成对于包括合同能源管理等节能环保产业服务新模式在内的概念认知,培养符合未来环保业发展需求的技术加管理型人才。
几乎所有的业内企业都调高了环保技改投入。例如,2014年,沙钢吨钢环保运行费用达到140元,最近又计划在3年内投资5.5亿元建设各类环保项目。太钢近几年的投入力度也非常大,2008年投资7亿余元建成烧结烟气脱硫脱硝系统,2009年投入1.5亿余元建设了城市生活污水处理中心。部分中小钢铁企业也加大了投入力度,如年产150万吨钢规模的云南德胜钢铁公司,从去年6月初至今投入环保和节能设备改造升级的总费用达6000万元,相当于增加了40元/吨的成本。
“企业要绷紧环保这根弦,不能存在任何侥幸心理,抓紧落实环保责任,完善环保设施,严格做到达标排放。”
钢铁+绿色化
我国钢铁业的工艺流程是以“高炉-转炉”长流程为主的生产体系,钢铁行业能源消耗占全国能源消耗的1/6;污染物排放占全国总污染物排放的1/6;CO2(二氧化碳)排放量达16亿吨,占全国CO2排放总量的16%左右,高于全球(不含中国)约6%的平均水平;吨钢排放2.2吨CO2,高于全球吨钢排放的CO2量(1.7吨)。因此控制碳排放是我国要承担的国际责任。
今后,钢铁行业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严格依法依规排放,引导企业实施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开发绿色产品,建设绿色工厂,打造全供应链的高效、清洁、低碳、循环、发展绿色制造体系,谋求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和谐统一,从而提供能源的利用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污染排放,全面达到国家碳排放指标的要求。国家对钢铁行业的环保治理,是企业生存的一条底线,企业对此要怀有敬畏之心。
钢铁+智能化
去产能(包括局部退出、整体退出和“僵尸企业”退出)只是同质化产能数量上的减少,而只有创新驱动才能促进深层次结构性矛盾的化解,让行业得到可持续的发展。行业创新涵盖技术创新、设备创新、管理(包括生产、销售、物流和环保、经营等)创新,而创新的制高点就是智能化。
《中国制造2025》和《钢铁工业调整升级规划(2016~2020)》将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和重点任务,钢铁行业的发展方式是在2.0、3.0、4.0“并联式”同步前行中不断升级,“2.0补课、3.0普及、4.0示范”。我国钢铁行业“高炉-转炉”长流程生产模式碳排放量大、生产规模大、产能过剩,智能制造正在催生这种传统模式的转变和升级。
共享+钢铁
“共享+钢铁”或许将为中国钢铁行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一条新的路径。原因很简单,对于已经进入钢材消费峰值区的中国钢铁行业而言,现在已经开始缓慢进入减量化发展的阶段。为了适应这个产业业态发展的变化,中国的钢铁企业正在摸索从生产导向性的发展模式向服务用户、贴近市场的模式过渡。
钢铁产业的这种变化恰好为共享经济模式的落地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因为共享经济的本质就是通过整合线下的资源,以互联网为媒介,让参与到其中的群体各自以不同的方式付出和受益,共同获得经济红利。从某种意义上看,当前的钢铁电商平台多数有些共享经济的影子,但在整体上并不完善。在互联网平台技术支撑下,未来“共享+钢铁”的发展模式主要有横向共享模式和纵向共享模式两种业态。
钢铁行业是属于重度污染的行业,我国对于钢铁的环保督查很严格,导致一些小型钢企业关停,这在短时间是一个阵痛,长期来看还是利好的。钢铁行业要环保,要绿色,然后才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