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安吉县山川乡马家弄村,白墙黑瓦的徽派建筑小道清爽整洁,每户村民家中都有不同颜色的垃圾桶,每天将不同类别的生活垃圾扔进不同的桶里,然后打包放到村口的垃圾房,这已然成为村民的一种习惯。
自2014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启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化、资源化处理试点工作以来,各种垃圾“一袋装”“一桶倒”的现象已经越来越少。截至今年8月,全市845个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宜建村中有492个行政村完成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的设施设备建设,覆盖率达58%。据悉,到今年底,全市将力争宜建村全覆盖。
2014年,市本级完成南浔区双林镇千亩山村、石淙镇花园湾村两个分类减量试点村; 2015年,完成吴兴区妙山村试点工作; 2016年,我市列入省级试点村15个; 2017年,确定省级试点村共40个……按照“源头分类、减量处理、循环利用”的原则,近年来通过城市化带动、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环卫一体化长效管理等举措,我市有序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今年6月,德清县、安吉县成功入选全国首批百个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区、市),得到了国家住建部的肯定。
“农村每天产生各类垃圾中厨余垃圾约占50%,如果把农村生活垃圾中可以堆肥的厨余垃圾全部进行分拣和处理,能有效削减焚烧垃圾总量,并且实现资源的循环再利用。”市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循着这一思路,我市根据各县区农村实际条件,要求农户将生活垃圾按可堆肥的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其中厨余垃圾就地减量化资源化堆肥处理或送往城市城镇厨余垃圾回收利用处置中心进行发酵堆肥;其他垃圾按原模式纳入“村收集、镇中转、县区处置”体系进行无害化处置。
从集中统一投放到分类分桶投放,改变村民固有的“处理垃圾”方式,是农村垃圾分类治理的关键。为此,我市通过播放公益宣传片、开展垃圾分类入村培训、垃圾分类进校园等措施,积极引导农户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垃圾。同时,还将建立户上分类扫码录入的信息化管理系统,通过对每户垃圾桶设置二维码、收集人员通过手持扫码设备,对每户的分类成效进行录入积分,并根据成效给予村民一定实物奖励的方式为收集人员的绩效考评及农户积分兑换激励机制提供依据。
农村的生活垃圾处理和城市处理生活垃圾有些不同,相对而言,城市更不好处理,一个是人口多,另一个是城市中有外卖和快递,外卖和快递已经成为环境污染的众矢之的,而农村,只要宣传的好,抓的严,一般比城里处理生活垃圾要容易些。
相关资料:
据了解,湖州通过试点先行,加速以点带面,摸索规律积累经验形成模式。今年全市列入省级试点村共40个,其中安吉县、长兴县各20个,并加快市本级垃圾分类推进力度,预计年底全市将新增垃圾分类村200个。同时,积极探索农村环境长效管理新途径,出台农村垃圾分类长效管理办法,探索建立镇村一体的环境长效管理机制和垃圾分类考核评价,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长效管理工作与农村环境保洁、农村公共设施养护等工作结合开展、统一评价,确保垃圾分类100%落实。“根据全市各县区农村的实际情况和条件,择优选择镇村建站的终端处置模式。”从市建设局获悉,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后的厨余垃圾,大部分采用了微生物发酵处置模式和太阳能普通堆肥处置模式。从前期试点村的情况看,微生物发酵处置站点具有环境影响小、成肥时间短和成肥质量高的优势,适合于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的终端处置。
另一方面,为有效解决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的初次投入问题和资源浪费问题,该市加快城市和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辐射,特别是利用好中心城市已建的垃圾处置终端,将原先已纳入城市处理中心的吴兴区90余个村、南浔区60余个村的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建立健全了“户集、村收、镇运、集中处置”的垃圾集中收集处置体系。此外,发挥好村里老党员、妇女干部的宣传带动作用,抓好垃圾分类进课堂、进社区、进村里,同步建立奖励机制,引导先批启动、后期参与农户参与分类、形成习惯。“到2017年底,湖州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村覆盖率将超过50%,提前完成省定‘十三五’任务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