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于纽约曼哈顿的特朗普大厦,美国总统特朗普喝了一杯烧烤餐厅的直饮水。他是这里的常客。这栋摩天大楼极尽奢华,地板、墙壁、柱子都是大理石制成的,吊灯、花瓶甚至盘子都镶着24K金。
他不知道的是,闪着金光的自来水管道内流出的自来水中含有塑料微粒(直径5微米以下的微型塑料)。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公共健康学院2017年9月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美国超过94%的自来水被检出含有塑料微粒。在欧洲,这个数字是72%。
目前的水处理系统都无法过滤这些肉眼不可见的小颗粒。它们潜伏在每一个大洲,侵入我们的生活。
“它甚至和生活品质无关。”香港的非营利环保组织无塑海洋(Plastic FreeSeas)创始人特蕾西告诉记者。特朗普大厦饮用水系统里的塑料微粒含量和印尼雅加达普通居民家中自来水管里的水没有区别。
塑料很难被降解。漫长的一生中,它们不断分解,老化、龟裂,从我们手边的塑料袋、矿泉水瓶和外卖餐盒变成越来越小的颗粒,钻进土壤的缝隙和地下水,在自然界中循环。
据估计,从20世纪50年代起,人类已经生产了63亿吨塑料垃圾,其中79%进入垃圾填埋场或自然环境中。多年以后,当考古学家挖掘我们这个时代的残留物时,塑料制品可能是他们最大的“收获”。
海洋正在变成“塑料汤”
经过20公里的海上航行,无塑海洋的志愿者徐焌熟练地在船尾把拖网从海水里拉上来,然后把收集到的物质放入采样瓶。
就像混入了泥沙一样,瓶子里原本澄清的水立刻变得昏黄。白色、绿色、黑色的碎片在瓶中漂浮了一阵,然后缓缓下沉。它们有的是细长的丝状物,有的有指甲片大小,数量最多的是白色和黑色的碎屑,铺满了整个瓶底。
这是他加入无塑海洋后的第3次出海。让他沮丧的是,和公海表面相比,在海面以下5米处打捞到的塑料碎片数量没有明显减少。
徐焌是2014年听说无塑海洋的,当时他看到一张海报,上面介绍说全球海洋中至少有5.25万亿个塑料碎片。据估算,每年有480~1270万吨塑料垃圾进入海洋,相当于沿海地区每1米海岸线上有100~300个装满塑料的购物袋。
“海洋塑料污染是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李道季教授表示。
“它们正在把海洋变成科学家口中的‘塑料汤’。”特蕾西说。看着讲解污染情况的志愿者,她总会想起5年前她第一次出海考察时的场景。
那场航行经过了大太平洋垃圾带,那是被称为“第八大陆”、面积有6个英国大的垃圾岛。她见到了耐克球鞋、黄色小鸭、蓝色海龟等儿童玩具,还有整只整只的轮胎,“一眼望不到边”。
“它们全部来自人类活动。人们随手使用或丢弃一个塑料袋,带来的影响远远超过他们的想象。这种影响不仅仅是对香港的,更是对全人类的。”特蕾西为此举办了海洋课堂项目,让公众直接参与香港周边7个水域、100处海洋表面水样的采集和调研。
在垃圾填埋场里,一个塑料杯需要大约450年才会分解。对超市里的塑料购物袋来说,这个时间可能是1000年。“它们至少在我们的掌控之中,更多的塑料垃圾沿着河流直接排入大海。”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生董赵鑫告诉记者。
它们不断地吃东西,却在慢慢饿死
一张海鸟的照片曾经深深刺痛特蕾西的心。
那是一只通体洁白、翅膀长满黑毛的信天翁,在海岛上被发现。它的脖子、翅膀都很瘦,腹部却胀得很大。解剖后发现,它的肚子里全是塑料,甚至有一个完整的打火机。
信天翁主要生活在海上,寿命可达40~60年。在海员眼里,它是不幸葬身大海的同伴的亡灵。“想象一下你不断地吃东西,却在慢慢饿死。”特蕾西说。“它们本是海洋上的精灵,经过了漫长迁徙才来到海岛上,准备交配、养育后代。等待它们的却是死亡。”
和信天翁一样,海洋中的绝大多数鱼鸟都饱受塑料制品的摧残,死于营养不良、肠梗阻或是塑料吸附的有毒物质。这些塑料制品就像温柔的杀手,在生物体内沉积、聚集,最终夺走它们的生命。
“过去5年,学界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呈现爆炸式增长。在公众看来,所有的塑料都是大块碎片的形式,比如牙刷、打火机以及塑料袋。但实际上,绝大多数的海洋塑料都是小碎片,有九成长度不超过1厘米。”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生态学博士马修·萨沃卡表示。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科学家和媒体都宣称,鱼类和鸟类吞食塑料是因为海洋里的塑料垃圾太多。萨沃卡反对这样的说法:“大多数‘吃塑料’的动物都是出了名的挑食,研究觅食行为的人都知道。”
在今年8月发表于《皇家学会学报B:生命科学》的研究中,萨沃卡论证了凤尾鱼误食塑料微粒是因为它们闻起来像食物。
罪魁祸首是一种名为二甲基硫醚(DMS)的气体,腐烂的海藻会散发这种气体,闻起来有点像臭鸡蛋,但对磷虾、凤尾鱼等海洋鱼类,它常常是理想食物会散发的气味。
当塑料制品进入海洋,它将开始一段漫长的旅程。阳光会让它老化、卷曲,潮水会把它撕裂,它一路与海藻和浮游生物为伴,被洋流带到数千公里外。
它们可能来自你吃过的泡面盒子、保存食物的保鲜膜或是一件丢失的雨衣。在它们完好无损时,身上会有1-7的数字标识,方便分拣。但当它们进入自然界,事情变得不受控制。阳光照射下,它们会释放双酚A、DOP(用作塑化剂)等致癌物质。
海藻很喜欢这些表面光滑的物体,它能吸附在其表面,一路漂浮、完成光合作用。作为顺风车,这些塑料碎片和微粒会沾染上“美食”的气味,吸引周围无知的捕食者。
“通常情况下,凤尾鱼群会维持一定的秩序,保持相同的距离,以应对湍流等突发状况。”萨沃卡表示。当他把沾有DMS气味的塑料投入水箱中,凤尾鱼一下子兴奋起来,扎堆寻找气味的来源,“就像给饥饿的人群闻披萨的味道,它们的队形立刻变得混乱。”
萨沃卡介绍,凤尾鱼是沿海海洋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们吃磷虾、浮游生物,本身也是座头鲸、海狮、海豹、海鸟以及人类的食物。塑料颗粒就像海绵一样,不断吸附重金属和有毒的化学物质,让误食的鱼类和贝类中毒。“它们在生态系统中逐层积累,最后回到人类自己身上。”
“在治理塑料污染这件事上,人类能做的也非常有限”
董赵鑫宿舍楼内的垃圾桶里总是满的,一大部分是各式各样的外卖盒。这些垃圾包装精美,一个塑料袋内往往装着好几个塑料碗,分别用来盛饭、不同菜品、汤或饮料。
有媒体统计,我国每天产生的外卖垃圾为350吨,能堆满59个足球场。“看起来这是一个很惊人的数量,其实外卖垃圾只占到中国产生的塑料垃圾总量的千分之一。”董赵鑫说,“塑料制品造价低廉,我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它们。”
生活垃圾中含有的塑料是海洋塑料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它们和工业垃圾、农业垃圾一起经过垃圾填埋、污水处理后进入海洋。渔业、水产养殖、航运、海洋倾倒是另一个重要来源。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生彭谷雨向记者介绍:“大约70%的海洋垃圾都是塑料垃圾。”
如果把它们铺到地面上,面积超过中国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
海洋塑料污染不像原油泄漏、化工厂排放污水直接污染一片海域那么直观,例如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件,人们普遍关注这样的生态灾难。
“很多人开始有意识地少用塑料袋等塑料制品,但他们不知道,自己使用的化妆品、日用品中含有大量塑料微珠。”特蕾西说。它们广泛地存在于牙膏、沐浴露、指甲油、甚至口红中,比针头还小,肉眼几乎不可见。
据估计,中国每年都有209.6万亿粒、约306吨塑料微珠被排入大海。2015年,联合国环境署呼吁逐步停止和禁止微珠在个人护理用品和化妆品中的使用。欧美许多国家也陆续出台禁令。在中国,目前只有台湾环保署公告于2018年7月起禁止贩卖和使用含塑料微珠的个人清洁用品。
这些塑料微珠最终在鱼和鸟的肚子里被发现。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的一项研究称,美国加州市场上销售的鱼类中,四分之一鱼类的内脏中被发现有微型塑料的存在。
它们看起来是透明或洁白的,却吸附了大量有机污染物,导致细胞坏死、影响组织发育。
塑料还入侵到我们生活最不可或缺的部分。华东师范大学施华宏教授团队在每千克海盐中检出了最高681个塑料微粒,甚至连湖盐和矿盐中都检出每千克200~300块微塑料。还有研究者在蜂蜜、啤酒中检出塑料微粒。“但目前没有证据证明它对人体有害。”彭谷雨告诉中国·中青在线。
“在治理塑料污染这件事上,人类能做的无污染处理也非常有限。”董赵鑫表示。科学家发现少量昆虫和微生物能够食用并分解塑料,但在短时间内无法大面积推广。无塑海洋一直在推动使用环保材料替代塑料制品,但响应的商家寥寥。
一次出海后,特蕾西和香港大学环境科学系的学生分析收集到的样品。显微镜头下,一丛硅藻结成网状,在阳光下透出柔和的黄色。乍一看显示屏,微观下的世界仿佛一张抽象派名画。
两块蓝色的塑料碎片黏在这株浮游植物上,就像两滴墨渍。这看起来是轻巧的连接,但即使狂风巨浪也无法将它们分开。那里是人类和塑料旷日持久的战场。
废旧塑料流入海洋,对于环境来说是巨大的危害,一些海洋动物死于塑料垃圾,而人类也受影响,塑料垃圾分解成的微小的塑料颗粒,被鱼类吃掉,而人类又把鱼类吃掉,最终的后果就是人类吃掉了塑料颗粒,看一看,还是很可怕的。
一份新的报告发现,因洗涤合成化纤衣物而掉落的隐形塑料颗粒是海洋塑化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唿吁要重新考虑这类物品的设计。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海洋中的初级微塑料:全球来源评估”报告中指出,每年估计有950万吨塑料排放到海洋中,有15%至31%可能是初级微塑料,其中几乎三分之二来自合成化纤纺织品的洗涤和轮胎在驾驶时的磨损。该份报告指出,在许多已发达国家,这种“塑料汤”是比塑料废弃物更大的海洋塑料污染来源。
报告中指出,合成纺织品是亚洲、非洲和中东主要微型塑料的主要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