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报道美媒称,曾经,中国对海外资产的需求似乎永无止境,一路推高了从美国国债到跨国企业再到豪宅等各类资产的价格。但如今,在市场力量和资本管控的双重影响下,中国流向海外的收购资金呈减弱之势。面对新的局面,全球资产市场将不得不做出调整。
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10月13日以《中国海外收购大潮渐行渐远》为题报道称,随着中国的出口自2000年代初蓬勃发展,加上外国投资纷纷涌入,中国央行用这些流入资金购买外国政府债券,主要是美国国债,以控制人民币的涨势。中国央行在随后的10年间不断购债,在推高全球债券价格的同时也压低了债券收益率。中国后来开始投资其他资产类别,通过政府投资基金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买入摩根士丹利和英国泰晤士水务公司的股份。
报道称,中国海外收购的方式在2014年发生了变化,当时美国开始退出量化宽松,中国的增长也出现放缓。普通中国人担心,多年来稳步上涨的人民币可能会因中国经济放缓而贬值。无论个人还是企业,都急于将资金转移出中国,于是开始在全球积极收购知名资产和高端物业,中国公司的一轮海外并购潮由此开启。
2016年2月,中国化工集团公司同意以430亿美元收购瑞士杀虫剂生产商先正达,成为中国公司收购外国公司的最大交易。中国公司收购推动豪华物业售价飙升,加剧了温哥华和悉尼等多地的房地产泡沫,那些被中国买家视为理想目标的公司也因此身价大涨。由于担心资本外流,中国政府开始在2015年、2016年加强资本管控,但并购交易仍不断进行,直至今年政府限制个人对外资金转移,不鼓励公司进行海外非理性交易。据Dealogic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中国公司海外并购额同比下降27%。
对中国公司海外并购提供过咨询的一位银行业人士称,中国竞购的短暂泡沫期现已结束。
报道称,现如今,计算机芯片制造商等高科技公司几乎是中国政府鼓励中资企业在海外收购的唯一的资产类型,然而这些战略资产恰恰是西方政府越来越不希望落入中国投资者手中的一类资产;在房地产市场上,没有办法确定中国买家在推动价格上涨方面发挥了多大作用,但为遏制房地产市场泡沫,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政府已采取了控制外资购房的举措;中国也不会再成为美国国债的大买主了,如果美联储继续收紧政策,中国反而可能会卖出美国国债,以抵御人民币贬值的压力。
中国公司在海外并购需要理性,我国需要的是海外国家的高新技术,这样的并购应当给予大力的支持,而一些个人资产流向海外则需要限制,目前我国海外并购比以前要少,海外并购日趋理性。
名词解释;海外并购
海外并购是指一国,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支付手段,将另一国企业的一定份额的股权直至资产收买下来。海外并购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企业,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市场和两个以上政府控制下的法律制度。其中“一国跨国性企业”是并购发出企业或并购企业,“另一国企业”是他国被并购企业,也称目标企业。这里所说的渠道,包括并购的跨国性企业直接向目标企业投资,或通过目标国所在地的子公司进行并购两种形式,这里所指的支付手段,包括支付现金、从金融机构贷款、以股换股和发行债券等形式。2015年中国企业实施的海外并购项目总共有593个,累计交易金额401亿美元(包括境外融资),其中直接投资338亿美元,占84.3%,几乎涉及到国民经济的所有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