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报告中明确,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党的十九大代表、河南省农科院院长张新友对此深有同感。作为国家花生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他认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要完善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的资源配置方式。
“今年河南省委1号文件提出要大力发展优质花生,重点发展高油酸油用、食用花生品种,种植面积扩大到2000万亩。当时看到这个目标时,我压力很大,但现在根据对部分县花生种植遥感监测结果推算,全省种植总面积有望达到2200万亩,这在去年仅为1692万亩。”张新友代表说。
张新友代表认为,企业是促进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的重要力量,应该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成果转化的主体。因此,可以通过扶持花生专业合作社和收储、加工龙头企业的发展,推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有效衔接,实现花生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一项新技术、新成果落地生根,需要经历探索、预先研究、研制、生产、应用等阶段,在这个过程中,要有鼓励创新的政策支持,才能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张新友代表说。
科技成果如何转化为生产力是一个问题,我国有许多的科研院所,都可以研究出具有实际价值的科技成果,所以我们要大力提倡发展科技。也要给予良好的政策来扶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掌握了科学技术,国家经济才可能高速的发展。
科技创新主要是做好两件事:一方面是“出成果”,着力抓好基础前沿、关键共性、社会公益和战略高科技研究,壮大创新的源头力量。另一方面是“用成果”,着力抓好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将其转变为实实在在的经济社会活动。两者紧密联系,都很重要,不可偏废。没有“出成果”,就谈不上“用成果”。没有“用成果”,“出成果”的意义就大打折扣。相对而言,我国科技创新在“用成果”上还较为薄弱。特别是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解决稳增长、调结构的“两难”问题,需要我们把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要求我们既要重视转化,又要重视转移。长期以来,一些方面较为重视转化,相对忽视了转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需要更加重视发挥技术市场的作用,更多把科技成果从不具备转化能力的主体转移到具备转化能力的主体手中。
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要求我们统筹用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要让市场之手进一步“活”起来,充分运用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基于互联网的创新创业新理念新机制,发挥好企业家才能和市场在配置科技创新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调动国家层面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特别是把基层的能动性更好激发出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营造有利于成果转移转化的环境。
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我们还必须增强创新自信。外国的月亮并不比中国的圆,我国科技水平已经进入跟踪、并行、领跑兼有的新阶段,对自主创新成果我们应该有自信,要创造条件,加强转移转化,更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更好惠及亿万人民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