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4年至今,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学庚已经研发出了16种农田残膜回收机,助力“白色污染”治理。陈学庚表示,农田残膜治理不彻底,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留下隐患。据陈学庚介绍,新研发的3款残膜回收机,投入规模化应用的概率很高,也是接下来完善的重点。
近日,70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新疆农垦科学院农机所所长陈学庚深夜抵达北京,参加国家科技部召开的一个培训会议。
这些年,奔波于田间、实验室、课堂已成为陈学庚的生活常态,因为长期的耕耘,他在农业机械研发领域的贡献越来越大。从2014年至今,仅3年的时间里,他就研发出16种农田残膜回收机,为防治“白色污染”助力。
据介绍,新疆是我国农田地膜覆盖栽培重点区域,每年,地膜的应用面积超过5000万亩,使用量超过20万吨。
“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区采取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种植棉花以来,这一技术虽然给全疆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农田残膜治理工作的不彻底,也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留下隐患。”陈学庚说。
据了解,今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面开展农田残膜污染状况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第八师300多万亩的土地中,平均地膜残留量每亩达24.5公斤,第七师130团的棉田中地膜残留量最高,平均残留量每亩达36公斤。
“2014年以来,全国农田残膜污染呈逐年加重势态,引起国家高度重视,从那时起,我的研究领域就开始从棉花种植全程机械化转向农田残膜治理机具。”陈学庚说。
截至去年年底,陈学庚先后设计出13种残膜回收机,对农田残膜治理起到了积极作用。
“不过在测试中,我们发现这13种残膜回收机,只能解决部分问题,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田残膜的污染。”陈学庚说,“今年春节以后,我们跳出过去的研究思路,又研发出3种新型残膜回收机验证机,试验效果显示,其原理可行,经继续研究试验完成后,投入规模化应用的概率很高。”
在这3种新型残膜回收机验证机中,有一种随动式残膜回收机,可以完成起膜、上膜、清杂等全套作业程序,有10项发明专利作支撑。
陈学庚说,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将让农业科技人员更有用武之地、拥有更广阔的舞台。“下一步,我打算进一步完善这3种新型残膜回收机验证机,到2020年,进入实用阶段。”
农田残膜也是一种白色污染,其危害并不比快递和外卖差多少,也是需要整治的对象,农田残膜对于土地有较大的污染,对于水源也有污染,微小的塑料颗粒可以进入水源,人们饮水就喝到了塑料颗粒,所以治理农田残膜迫在眉睫。
名词解释:白色污染
白色污染(White Pollution)是对废塑料污染环境现象的一种形象称谓。是指用聚苯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包装袋、农用地膜、一次性餐具、塑料瓶等塑料制品使用后被弃置成为固体废物,由于随意乱丢乱扔,难于降解处理,给生态环境和景观造成的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