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成都召开新经济发展大会,这座城市的经济发展迈入新时代。根据发展大会上透露的战略目标,成都将建成最适宜新经济发育成长的新型城市,其产值剑指5000亿元以上,总量指数排名要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大会次日,一批“准独角兽”企业就和成都市新经济委进行了一场面对面交流。作为全国范围内率先成立的职能部门,成都市新经济委要做的,就是营造一个最适宜新经济发育、成长的土壤,让新经济的发展继续快马加鞭。
正如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范锐平在新经济发展大会上所言,政府提供场景、培育环境、丰富要素、完善政策等方式,为企业、为创新创业团队赋能。
“企业不仅仅要优惠,还要机会”
“我们没有被打败,存活了下来,是因为有成都土壤的支持。”就在成都市新经济委亮相当日,四川鱼鳞图信息技术智造工场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罗旭斌第一个对成都的环境点赞。
成都新经济发展还面临不少挑战和困难,但成都市新经济发展大会上发出的信号,让与会的多家企业代表对新经济的未来充满期待。
在新经济发展大会上,范锐平指出,成都新经济从2003年开始萌芽,至今经历了三个明显的阶段。最近一轮的蓄势自2015年起,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金融商务、文化创意等领域,一批“双创”种子和初创高科技企业迅速成长。
实际上,成都并不满足于现在能够提供的土壤,还在完善新经济企业的生长环境。就在大会召开前夕,新经济委、新经济发展研究院相继成立。发展新经济,成都的机构设置与智库储备都走在了全国前列。
相比追求涨势喜人的数据,成都更希望在新经济发展的窗口期与机遇期抢抓“量、质并举”。新经济发展大会召开当天,新经济企业代表收到了一份“关于营造新生态、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的征求意见稿。成都市新经济委主任张新宇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新经济委承担了收集新经济企业心声的重要职责。
“企业需要的不仅仅是优惠,而是需要土壤,需要机会。”张新宇对企业代表们表示,希望能够收集大家的意见,找到最大公约数,将企业个性化的需求变成公共性的支持政策。张新宇强调,“企业才是市场的主体,企业需要什么菜,政府再配什么菜”,这种从“政府给配菜”到“企业向政府点菜”的思路转变,颠覆了以往制定政策的惯性。
“曾担心没市场,现在站稳脚跟”
什么样的土壤更适宜新经济的生长?成都到底适不适合培育新经济?能回答这个问题的,当属身在其中的创业者、企业家。王洪振是成都智科通信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依托成都自贸试验区开放的市场环境,八成产品销往海外。见到《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王洪振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创业是需要土壤的,我只是找到了一片最适合的土壤。”
自贸区经常会举办创新交流会,在这个平台上,王洪振不仅获取了行业前沿信息,还和其他优质合作伙伴对接,“通过这些实在的帮助,节约了时间和成本,方便我们在不同区域开展业务。”
数据显示,近两年,成都拥有科技企业24396家,潜在独角兽企业31家;去年,成都新经济产业增幅超过1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8446亿元……历经十多年沉淀,成都新经济积蓄了巨大的市场。
“在苗圃配置创新共享平台,推动科研设备、试验室和生产线共享开放,实现从创意到样品的突破”,新经济发展大会上诸多新提法,让成都洪泰智造工场副总裁李强强感到欣喜。洪泰智造工场是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投资服务平台,“这种商业模式比较少,一开始来到成都很忐忑,担心没有市场。不过,现在一年半过去了,我们在成都完全站稳了脚跟。”
在李强强看来,成都的上游研发端强大,有全国一流的高等学院和科研院所,下游制造端也实力雄厚,有英特尔、富士康、戴尔等制造基地,具备全球领先的电子产品供应链加工生产能力,这为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产业提供了就近大规模生产的便利性。
11月2日,10台IDEALENS K2VR一体机在成都洪泰智造工场正式下线并成功测试,以此为契机,成都理想境界科技有限公司正式将生产基地从深圳迁回了成都。见面会上,首席技术官李薪宇信心十足地说,随着成都新经济业态、供应链的逐渐丰富和成熟,公司把生产业务迁回成都,“看好人才、生态环境以及扶持政策等等一系列适宜新经济发展的要素。”
成都新经济发展要为企业创造机遇,有了机遇,企业才能迅猛发展,另外人才也很重要,人才掌握科技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有了人才企业发展才更有动力,机遇和人才加上政府扶持,企业发展前景才会更好。
名词解释;新经济
新经济指新的经济形态。社会占主导地位的产业形态的不同,决定社会经济形态的不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新经济有不同的内涵。当前新经济是指创新性知识在知识中占主导、创意产业成为龙头产业的智慧经济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