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从居民扔的湿垃圾中,拣出可回收的干垃圾。现在,只要粗略检查就可以了,180户居民已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长宁区虹桥街道爱建小区中华别墅区的保洁员卢广振说。
垃圾分类在本市很多小区都尝试过,成功的并不多。6年前,爱建小区也曾发动垃圾分类活动,但居民们的热情很快就过去了,延续这一分类习惯的住户只剩5%。今年,爱建小区中华别墅区再推垃圾分类项目,却将这件难事做成了。自8月正式启动以来,目前95%的住户做到生活垃圾定点定时分类投放,实现餐前垃圾减量近30%。
从之前的5%,到如今的95%,中华别墅区是如何做到的?
垃圾分类融入居民生活
建于1985年的中华别墅区,是普通商品房。小区正门口整齐地放置着颜色各异的垃圾箱:蓝色是装可回收物的,棕色是装湿垃圾的,红色是装大件干垃圾的,绿色专门收集玻璃。记者打开盖子,只见干、湿垃圾分得清清楚楚。“玻璃有毒有害,量又特别多,我们让居民专门将玻璃分出来。”
1号楼的朱先生邀记者到他家去看垃圾处置。只见地上摆着一只丢干垃圾的垃圾桶,墙上挂着小布袋,分门别类放置电池等废弃物,他从厨房拿出一个稍显陈旧的钢精锅,“果皮、菜皮等厨余垃圾都扔这里,扣上盖就可以了。”当被问及“每天分类麻烦吗”,朱先生笑答:“不麻烦,不分类的话,我们还不习惯呢。”看来,垃圾分类已融入他家的日常。
“当初没干成的事,现在能干成吗?”爱建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徐秀说,居委班子讨论了三回,最后决定还是要做,选中华别墅区试点。中华别墅区有前后两个垃圾站,居委干部认为,既然搞就索性搞得彻底,撤销后面的垃圾站。但也有人担心,这可能会让后排居民感到不方便。可在随后的民意调查中,顾虑被打消。今年4月起,小区垃圾分类宣传动员工作启动,居委会向每家每户发放意见征询表,同时向居民们宣传绿色环保理念,告知分类工作要求。“没想到民意反响非常好,都赞同取消后排那个垃圾站。”
一周时间垃圾分类达80%
今年8月,爱建小区中华别墅区垃圾分类正式启动。按照制度设计,每户居民需从源头分类、定时定点投放。早上7时30分至9时30分、晚上6时至8时是垃圾集中投放时间。居委会为此组建了志愿者队伍。每天早晚轮班在小区垃圾房前蹲点督促,劝导居民对混装垃圾进行分类,亲手示范如何投放。
居委会还实施数据实时统计机制,由志愿者详细记录居民垃圾投放的分类情况,汇总形成一家一户的家庭绿色日志。小区还设置红黑榜,表彰分类良好的家庭,督促分类不彻底的情况。红黑榜上的文字图案,俏皮又贴心。居委会和志愿者的良苦用心,居民们都看在眼里,“就冲着他们,我们也要把垃圾分类做好。”
有了前期的预热、志愿者的指导,垃圾分类氛围很快形成。有居民提出,扔垃圾时手太脏,没过多久,垃圾箱边就多了个洗手池,还配备了洗手液。为避免出现推行时的居民不信任感,爱建居民区与环卫做了充分的事前沟通。居民定时定点投放垃圾,环卫车定时来收运。每天9时30分至10时30分,居民们会看到,分载着干垃圾和湿垃圾的环卫车相继开进小区。“我们看到环卫车是分开来装的,垃圾没有混起来,让人放心。”
“我们原先订的目标是,第一个月垃圾分类达20%,没想到一周时间就达到80%。”徐秀说。
综合性垃圾厢房将投用
“不管是年轻人还是老人,看到没分好的垃圾,都会带着手套甚至徒手去拣、去分。”从事保洁工作十余年的卢广振说,中华别墅区的居民让他从二次分拣工作中脱身。原本他每天打扫小区之余,还要定时清理小区投放的生活垃圾,将干湿垃圾分开。如今,垃圾分拣这部分工作量大大减少,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小区绿化、楼道保洁上。
但居委干部还是担忧,如果没有人监督,居民是否还能保持这个习惯?事实证明,当2个月后志愿者撤退了,保洁员的反馈依然良好:“虽不能说百分百,但95%的居民都分得很好。”
垃圾分类工作要走通“循环链”,居委会一边推进垃圾分类,一边在推另一件有意义的事,即将小区活动室屋顶改造成“一平米”菜园,实施党员志愿者包干管理,收集餐前垃圾制作酵素肥料,用于菜园施肥,蔬果成熟后给小区孤老、高龄老人送爱心菜。“这样就能让居民感受到垃圾分类资源再生循环的过程。”厨余垃圾变成酵素做了肥料后,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垃圾减量。统计显示,中华别墅区的厨余垃圾从分类前的195桶缩减为135桶,环比减量29%。居民区还推行“菜篮子摇起来”,买菜不用塑料袋,塑料袋由此减量50%。
为进一步提高居民的获得感,街道还对中华别墅小区的垃圾厢房进行改造。目前,集生活垃圾分类、大件垃圾堆放、废品回收两网协同三个功能的综合性垃圾厢房即将投入使用。
垃圾分类工作要想长久的实行,就需要长期的教育宣传和监督,不能头几天有新鲜感,以后就放任自流了,垃圾分类工作先要试点,试点成功后再在大范围推广,不能够一上来就全城推广,那样风险很大,一旦有错误,就不好收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