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有16个非洲国家庆祝了独立50周年,但许多批评家仍然指出,新殖民主义依然存在,质疑1960年以来达到的自治程度是否足以真正独立。对前殖民地力量“依赖”的一个更强有力的象征是非洲金融共同体法郎(简称非洲),即中西非使用的两种货币的集体名称,这些货币仍由法国财政担保并与欧元挂钩。
非洲金融共同体法郎在14个国家使用,其中12个是前法属殖民地。最初,法国殖民地使用与法国法郎相关的货币,但独立后,一些国家离开法郎区:1958年的突尼斯,1960年的摩洛哥,1959年的几内亚,1964年的阿尔及利亚,1973年的马达加斯加和毛里塔尼亚。
科摩罗一直是法郎区的一部分,但有自己的货币,即科摩罗法郎,它以不同的汇率与欧元挂钩。1985年,前西班牙殖民地赤道几内亚与前几内亚比绍几内亚比绍殖民地一样,也加入了非洲金融共同体。非洲两个货币联盟西非经济货币联盟(WAEMU)和中非货币联盟(CAMU)使用非洲金融共同体法郎。
非洲金融共同体法郎遵循欧洲中央银行制定并由西非国家中央银行和中非国家银行分别执行的相同货币政策。两个中央银行代表整个地区发行货币并持有外部储备(其中65%在巴黎的经营账户中持有)。还向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以及成员国政府提供信贷服务。非洲法郎兑换欧元的可兑换性由法国财政部门担保。
非洲金融共同体法郎是1945年12月26日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之后成立的,目的是为了缓和殖民地法郎的强烈贬值。法国财政部长勒内•普列文(RenéPleven)用这样的语言解释了它的诞生背景:“为彰显慷慨和无私的态度,来自大都市的法国人,不希望把贫穷的后果强加于远在他乡的女儿身上,因此,为其设立一个与法郎不同汇率的货币”。
1958年,在戴高乐总统向西非和中非殖民地介绍了“共同体”的概念后,非洲金融共同体法郎成为“法属非洲法郎”(FCFA)。当时,塞古·图雷执政的几内亚科纳克里是唯一拒绝这一提议的国家,该国于1958年10月获得独立,比其他殖民地早了两年。1960年,几内亚科纳克里离开法郎区,成立了自己的货币和中央银行。
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国际市场上可可,咖啡,棉花和石油价格急剧下跌,冲击了非洲经济区的经济。同时,法郎较其他主要货币升值使该地区的出口竞争力下降。这种双重打击,加上工资和拖欠款的增加,导致投资和资本外逃。
1994年的贬值被证明是该区域经济的真正震撼。这个货币在一夜之内就损失了一半的价值,因为之前1法郎兑换50非洲法郎,变成1法郎兑换100非洲法郎。
由于法国在1999年1月1日加入欧元,所以比价保持不变,自动调整为1欧元兑换6.55957法郎,相当于655.957非洲法郎。该货币目前被14个国家的1.4亿人使用。过去10年来,西非经济货币联盟的增长低于非洲不通行法郎的地区,尽管后者不享有单一货币区的优势。然而,非洲金融共同体区域的国际收支连续五年呈正值,2010年增长了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