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这一点也不假!据统计,我国每年都有价值250亿元的资源被白白浪费了,这些资源既不是石油,也不是天然气,更不是高科技产品,而是我们每个家庭每天都在产生的生活垃圾。如我们经常随手丢弃的废干电池,全国每年就有60多亿只,里面总共含有7万多吨锌、10万吨二氧化锰。由于我们没有将垃圾进行适当的分类回收,不仅使那些可利用而没有得到利用的废弃物成为二次污染的源头,而且还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
如何科学地处理、利用垃圾,使垃圾变废为宝、化害为利,真正成为维持经济持续发展的“第二资源”,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有关部门要加大垃圾分类的宣传和推行力度,在更多的村(居)设立分类垃圾箱;对利用回收资源进行再生产的企业进行政策鼓励,以引导更多的企业利用回收资源;各地可借鉴浙江省余杭区等地“垃圾积分兑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的做法,巧用经济杠杆、实行“以利攻利”,让垃圾成为居民身边的“银行”,唤醒居民的环保意识,引导广大居民主动、正确地参与垃圾分类,一起为居住的环境更美而努力;同时,韩国垃圾实行实名制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在韩国装垃圾,必须购买政府统一监制的垃圾袋,尺寸规格都有限制。垃圾袋有不同容量的7种规格供市民选购,不同生活区的垃圾袋颜色也不同。而且垃圾袋还不便宜,普通家庭每个月大约需要花费2500韩元(约合15元人民币),所以没人会每天扔垃圾,一般都会把垃圾使劲塞进袋子里,等到实在装不下了,才拿去扔掉。韩国人都很注意垃圾分类,因为垃圾没有正确分类,一经发现会被罚款。放在袋中的垃圾不能含有水分,垃圾车来的时候,用铁钩从袋子的两个下角钩开,如果有液体流出的话,就要重罚。
垃圾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国家管理部门应根据各省市县(区)情况,科学、客观、高标准地制定生活垃圾年度减量率和分类率的约束性指标,将这些确定的目标列入各省市县(区)政府绩效考核,运用管理考核的杠杆来推进生活垃圾的源头减量和分类。在加大考核力度的同时,还可以借鉴国外先进城市经验,加快研究制定“谁产生、谁付费”、“谁导入、谁受益”、“谁邻居、谁补偿”的治标治本的行政、经济、法律等配套政策。
统计数据显示,全世界垃圾年增长速度为8.42%,中国垃圾年增长率达10%以上。在杭州,2015年杭州市区生活垃圾产生量为341.77万吨,能填满1/5个西湖。 发达国家垃圾处理实践表明,其中的70%垃圾可以回收,成为再生原料供重复利用。垃圾是唯一在增长的资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改善人居环境是一项基本要求。只要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不久的将来,我们既可以破解“垃圾围城”等难题,还可以靠自己的垃圾赚钱——而不是简单地将垃圾埋在巨大的垃圾填埋场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