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产能在“有序”上做文章
化解过剩产能,是当前钢铁行业面临的首要任务。国家已经确定,未来5年钢铁行业压减1亿~1.5亿吨产能。目标摆在那里,如何实现?“要在‘有序’上做文章。”干勇强调。
“如同做学问要建立模型一样,政府应该组织人手,先进行详细的调研,算清过剩产能的成本账,例如净资产、资产转让变现前景,银行贷款、职工安置成本等,拿到数据后,利用信息化、网络化的建模手段,进行模拟,然后制定战略,再出规划,定计划,按照这个计划来落实。”干勇指出,去产能不能完全依赖市场,政府必须真正起作用,不能光提目标。
干勇认为,完全依靠市场进行优胜劣汰,将是惨烈而漫长的过程。实际上,我国钢铁行业很多企业的工艺流程、装备水平和生产指标在国际上都是先进的,而且人才济济。如果企业还是像现在这样单打独斗,相互“厮杀”,最终慢慢“耗死”,是非常可惜的。
全国钢铁行业是一盘棋,政府需要踏踏实实摸清每个地方的产能过剩情况以及各个企业的诉求,因地制宜,因企施策,真正保证过剩产能的“有序”退出。在去产能的过程中,协调好行业的发展格局,钢铁行业走出困局就能“时间短一点,阵痛小一点”———如何实现这样的目标?干勇认为,搭建好钢铁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是走出困局的一条有效路径。
“互联网+”平台
有助走出困局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运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推动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变革,重塑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改造提升传统动能,使之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落实到钢铁行业,把钢铁企业、供应商、用户、金融机构、技术服务机构、设计机构、贸易机构、物流配送机构等,全部放到一个大平台上,大家共同经营,共同盈利,共享成果。这样的平台经济,可以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减少中间贸易环节,提升效率,降低成本,而且依托大数据技术,能够更高效地直接服务客户。
平台经济的优势在于数据的共享。加入平台后,从微观来看,企业在充分分析大量数据的基础上,制订合理的生产和销售计划;同时,引入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理念,牢牢把握客户需求进行产品开发、生产和使用服务,经营更加有的放矢。从宏观来看,基于充分的数据分析,在同一个地区的企业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可以基本保持合理的产能布局,避免超市场负荷的产能过剩,有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
干勇认为,搭建好这样的平台,能有效解决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完成整个行业的动能转型。
以更开放的心态
打造平台经济
“谁最先建立起这样的平台,谁就能在工业互联网时代胜出。”干勇对《中国冶金报》记者表示。
在这方面,航天工业走在了前面。去年6月15日,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航天云网平台正式上线。该平台以工业互联网的模式,利用航天科工军工制造等优势,为纺织、汽车、轻工等多个领域制造业企业提供“互联网+智能制造”产业化创新服务。截至今年2月27日,该平台注册用户数已超过55000家,不仅包括多个制造领域龙头企业,也涵盖为其提供原材料供应和产业配套的中小型企业。
目前,钢铁行业也在打造类似的平台,但是远没有航天这样的平台进展快、规模大、利用效果好。
对此,他分析认为,航天工业辐射面广,而且得益于其产业集中度高,大集团的控制能力强,大数据的收集更容易,因此,平台的建立和推进比较顺利。在他看来,钢铁行业要真正建立起这样的有效平台,需要企业拿出更开放的心态,站在合作共赢的高度来设计权利、义务,建立坦诚协商的机制。
他建议,可以在一些钢铁产能集中地区(如长江流域和环渤海区域),由相应省份统筹协调,一些优势互补的企业共同协商搭建一个平台,还可以把用户拉进来,共建共享大数据,共同研发设计服务,共同分配产能与市场。这不同于以前那种资产的兼并重组,平台讲究平等合作———“我不吃你,你也不吃我”。
干勇强调,平台要发挥作用,需要数据做支撑,进入平台的企业必须分享真实的数据,并加强使用数据的收集整理、挖掘分析。因此,这样的平台更容易通过第三方的形式来实现,建议钢铁企业通过参股、有限合作来组建这样的第三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