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1世纪以来,中国企业国际化步伐加快,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话题日益受到关注。数据显示,2003年至2016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球前列,实现了连续14年增长,平均增长速度高达35.3%。
2月2日,由大成企业研究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的《2017年民间投资与民营经济发展重要数据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2017年,在“走出去”方面,民营企业的地位日益凸显。民企的优势在于灵活性强、更有效率,更加注重项目的盈利能力、产业的协同效应以及并购后的融合。在国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日益谨慎的背景下,民企将发挥自身优势,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民企在对外投资中的地位上升
报告显示,中国的对外投资以国有企业为主体,但其投资增长率逐年降低;民营企业、民营资本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其投资增长率持续上升。到2016年年底,在中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1800.50亿美元的存量中,国有企业占比为54.3%、非国有企业占比为45.7%;在非国有企业中,有限责任公司占比为17.8%、私营企业占比为8.7%、股份有限公司占比为8.6%。由于有限责任公司与股份有限公司多为私营控股公司,民营资本对外投资占比实际可能达到五分之二左右。
从投资者来看,在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中,中国的对外投资具有多元化特征。国有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是对外投资的主要力量。其中,国有企业投资者占比逐年下降;有限责任公司投资者数量占比在2015年达到峰值67.4%;私营企业投资者数量占比在2013年超过国有企业。到2016年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达到2.44万家,其中,有限责任公司数量占比最高,但大幅下降至43.2%;私营企业数量增加到6386家,占比为26.2%;股份有限公司数量占比为10.1%;国有企业数量占比为5.2%。
非理性对外投资得到有效遏制
报告显示,2017年1至11月,中国境内投资者对全球共174个国家和地区的5796家境外企业新增非金融类直接投资,投资金额1075.5亿美元,降幅比前10个月减少7.4个百分点,非理性对外投资进一步得到有效遏制。
报告还显示,从投资行业来看,2017年1至11月,我国对外投资流向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占比分别为28.4%、21.5%、14.5%、9.2%。流向制造业的投资为156亿美元,同比下降47.5%。总体来看,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几乎涉及所有行业领域,但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农牧渔业、住宿餐饮业、文化体育业,也有少数大型民营企业在交通运输、金融保险、矿产等行业有重大投资。
民企成“一带一路”建设重要力量
数据显示,2017年1至11月,我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的59个国家有新增投资,合计金额达123.7亿美元,占同期总额的11.5%,比上年同期增加3.0个百分点。“一带一路”沿线的61个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合同金额达1135.2亿美元,占同期总金额的54.1%,同比增长13.1%;完成营业额653.9亿美元,占同期总金额的48.7%,同比增长6.1%。在不同领域,国企和民企有着各自不同的优势,在基础设施建设、重大产能合作等重资产领域,国企有明显优势;而在产业园区建设、制造业与商贸业投资等领域,民企的优势更为明显。
从“一带一路”投资企业影响力来看,民营企业成为“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力量。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一带一路”大数据报告(2017)》显示,在“一带一路”影响力排名前50的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为42%,央企和地方国企占比分别为36%和20%。在投资东盟方面,民营企业作用尤其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