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17年3月“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力度,强化水、土壤污染防治”的问题就受到格外重视。
为有序推进“净土行动”,减少农田白色污染,相关部门规范了塑料农膜生产标准,并加强塑料农膜回收机制。
人大代表郭建仁建议,在流通领域,职能部门从源头抓起,强制规范生产厂家生产塑料农膜的产品厚度,严厉整治流通市场,杜绝0.008毫米以下的塑料农膜买卖,塑料农膜生产的厂家必须配套对应产量的塑料农膜回收设备,监管部门建立监督机制,销售多少塑料产品需回收相应废旧产品,塑料农膜生产企业要为白色污染治理尽义务;在回收方面,也建议政府采购支持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农膜将制定标准提高到不小于0.012毫米以上,并废除行业标准允许偏差0.003毫米(一等品、合格品)的规定。
晚些时候,农业部也印发了《农膜回收行动方案》,方案提出了四大重点任务,分别是:推进地膜覆盖减量化、推进地膜产品标准化、推进地膜捡拾机械化,以及推进地膜回收专业化;
同时,布置了四项重点工作,分别是:建设回收利用示范县、探索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加强科技创新,以及推动政策体系建设。方案指出,2020年,全国农膜回收网络要不断完善,资源化利用水平要不断提升,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80%以上,“白色污染”得到有效防控。
在相关政策标准的推动下,甘肃、山西等省开展了严厉的整顿工作。
比如,山西全面开展废弃农膜回收利用试点工作,治理农田“白色污染”。山西各地农业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和办法,积极探索和开展农田废旧地膜污染治理,取得了初步成效。怀仁县农业部门依托合作社组织周边农民积极回收地膜,按照1:1的比例给农民兑换新地膜,通过废旧地膜回收工作,有效调动了农户清理农田中废旧地膜的积极性。
另外,山西严厉打击违法生产和销售不合格农膜行为,建立健全废弃农膜回收贮运和综合利用网络,力争到2020年,试点地区农膜回收率达到90%以上。
再如甘肃,甘州区甘浚镇通过广泛宣传政策,提高群众认识,综合运用“红黑榜”、微信工作交流群等平台,激发群众参与的激情。同时,坚决落实废旧农膜回收保证金制度,采取盯紧看牢、上交废旧农膜清理保证金等措施,促使群众积极参与整治。该镇严格执行废旧地膜回收率达到80%以上的制度。对未完成废旧农膜清理回收指标任务的农户由制种公司按照制种合同上规定的每亩地100元的标准进行扣除,用这部分资金雇佣人员或者机械进行二次清理。
甘肃白银市会宁县坚持把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作为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强化政策扶持,大力组织开展废旧农膜污染防治、试验示范、资源调查等活动。并与回收加工企业签订《包片回收协议书》,明确各加工企业的回收区域,量化了回收目标任务。同时,积极引导回收企业提升产能规模,废旧农膜回收成效日渐凸显,基本形成了县有回收企业、乡镇有回收站、村有回收点,布局合理、方便群众交易的废旧农膜回收加工体系。目前,该县已建成废旧塑料回收加工企业6家,设立废旧农膜回收网点40多处,2017年共回收废旧地膜9000多吨,地膜回收率达到了80%以上。
可以说,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有效推动下,在企业、农民的积极配合与落实下,2017年废旧农膜回收这一块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成效,“净土行动”为生态文明建设扫出了一片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