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全世界垃圾年均增长速度为8.42%,中国垃圾年增长率达10%以上。尤其是在大中型城市,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垃圾产生量也持续增长。譬如浙江杭州,根据杭州市城市管理委员会统计,2015年杭州市区生活垃圾产生量为341.77万吨,能填满1/5个西湖,日均 9363.56 吨/日,比2006 年的日均4329 吨增加5034.56吨,近10年年均垃圾增长率达9.01%,而末端处理设施却是近10年零增长。我国的垃圾产生量居世界首位,2014年城市垃圾量1.78亿吨,装满这些垃圾的火车可绕地球赤道两圈多,可填满11个西湖。全国2/3的城市处于垃圾包围之中,其中1/4已无填埋堆放场地,累计侵占土地超过5亿平方米。垃圾处理设施作为不受大众欢迎的“厌恶性设施”,在其建设过程中经常出现因公众阻力集中反应而形成的“邻避效应”,使得垃圾基础设施选址新建或改扩建成为巨大难题。而垃圾的快速增长也使得垃圾处理费用连年攀高,许多地方政府不堪重荷。今后30~50年是我国人口增长和城镇化发展的高峰期,届时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能力将受到更加严峻的挑战。
垃圾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与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息息相关。破解生活垃圾处置五难(规划难、选址难、建设难、管理难、营运难),应该五管齐下(规划、建设、管理、运营、教育),同时,社会经济科学发展要处理好经济高增长与环境低污染、经济GDP与绿色GDP、末端处理的源头思考、治标与治本4种关系,因此建议:
确定各省市县(区)生活垃圾减量率、分类率目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及地方行业管理部门应从减少垃圾产生数量着手,量化明确逐年减量率、分类率指标,根据各省市县(区)情况,科学、客观、高标准地制定生活垃圾年度减量率和分类率目标。
将垃圾减量率、分类率目标列入各省市县(区)政府绩效考核,将垃圾减量率、分类率目标列入其中,行业管理部门与其签订垃圾减量率、分类率目标责任书,同时,各省市县(区)政府要制定行之有效的年度行动计划。
研究制定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分类配套政策。借鉴国外先进城市经验,加快研究制定“谁产生、谁付费”、“谁导入、谁受益”、“谁邻居、谁补偿”的标本兼治的行政、经济、法律等配套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