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2004年投入市场的新能源汽车电池已经开始进入报废期。而在多重有利因素之下,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能否成为继新能源汽车之后的投资风口?
过去的5年时间里,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呈爆发式增长,销量连续三年位居世界榜首。据国内机构预测,仅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就已超过43.9万辆。整车制造行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上下游产能,其中也包括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之一的动力电池。除了消费者关心的续航里程和充电问题,动力电池衰减过后的回收利用环节也逐渐进入行情上行阶段。
虽有着环保清洁的优势,但新能源汽车电池也有着使用寿命年限的“烦恼”。当新能源汽车搭载的动力电池容量衰减至80%左右时,动力电池将被淘汰。不过,就像玩具用过的干电池可以用在遥控器一样,经筛选、检测后能量残余在70%左右的“退役”电池将进一步进行资源利用,在提取钴、镍、锰、锂、铁和铝等金属同时,还能通过梯级利用的方式应用于商业住宅储能站、电动汽车充电储能站以及电信基站等场所。此外,尽管动力电池大部分为锂电池,但随意丢弃同样会对环境产生污染。
与一般蓄电池不同,车用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需要较高技术门槛。为此,七部委印发了《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试点实施方案》给报废电池找出路:按照先梯次利用后再生利用原则,具体明确了汽车企业、电池企业、综合利用企业在回收环节的职责。对废旧动力蓄电池开展多层次合理利用,并保障不可利用残余物的环保处置,总目标是到2020年建立起完善的动力电池回收体系。
据行业专家综合测算,2018年后,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将进入规模化退役阶段。到2020年电池报废将迎来真正的高峰,累计报废量将达到16.8万吨。目前,废旧电池资源化利用的两大热点分别是梯次利用和材料回收循环利用。迄今只有少数量梯次利用示范项目,且当前的梯次利用技术仍在储备阶段,成本也过高。
废旧动力电池的残值价格评估仍缺乏统一标准将成为产业发展掣肘。除此之外,不管是行业生产准入,亦或技术标准,动力电池回收尚未步入规范化轨道。从现阶段来看,电池的回收并不是一个寻求盈利的市场,而是一个让产业链前端持续运转的地基。虽然已有不少资本进入回收领域,但距离动力电池回收市场的成熟还有不短的一段时间。无论是梯级利用还是再生利用,都还未真正形成规模,技术上也还有较大的升级空间。
但在亟待降低成本的发展背景下,面对这个尚未成形、但预期在未来四年后体量超过百亿元蛋糕,国内多家电池企业已开始加速探索适时的产业模式。“这个市场远远大于新能源汽车。”业内预计,2018年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市场可达50亿元规模。另据公开资料,包括汽车生产企业、电池生产企业和第三方回收利用资源再生企业在内的回收主体初具三足鼎立雏形。
不过,随着规模化、产业化环境不断改善,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将迎来新一轮利好契机。基于此,如要开展相关布局、切入废旧动力市场,2018年底之前还属于比较理想的时间窗口。